牛娇忆江南衔泥燕与纳兰性德蝶恋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共8篇)
“gundamaegis”投稿了8篇牛娇忆江南衔泥燕与纳兰性德蝶恋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牛娇忆江南衔泥燕与纳兰性德蝶恋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牛娇忆江南衔泥燕与纳兰性德蝶恋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牛娇忆江南衔泥燕与纳兰性德蝶恋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忆江南 · 衔泥燕
唐牛娇
忆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蝶恋花①
(清)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②如环,昔昔都成块③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注】 ①蝶恋花:这首词是纳兰性德悼念亡妻马氏所作。 ②昔:同“夕”。 ③块:有缺口的玉壁。
(1)两首词都写到相同的意象“燕”,表达的.含义有何不同? ( 4 分
(2)《蝶恋花 》上片借月亮为喻,意蕴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 1)第一首词中燕子得主人的怜爱,是幸福爱情的象征,用以表达作者的自伤之情; ( 2 分)第二首词中燕子在帘间呢喃,反衬人去楼空,未亡人的孤寂,用以表达作者的悼亡之情。( 2 分)
( 2 )上片前三句借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 2 分)后两句,写假如爱情能像月亮那样皎洁圆满,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愿意。“一昔如环,昔昔都成块”,包蕴了无限的哀伤与怀念,表达了对亡妻的真挚爱恋。( 2 分)
篇2:李清照《一剪梅》与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与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一剪梅》①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②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①丈夫赵明诚出外求学久久未归,李清照以此词寄别愁。②玉簟:精美的竹席。
《浣溪沙》①
清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
1.两首词的感情基调各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
答:《浣溪沙》怀念亡妻的哀思与伤心;由“西风”等意象奠定这一基调;
《一剪梅》相思丈夫的愁苦或惆怅,由“香残”等意象奠定这一基调;
《浣溪沙》以“黄叶”“残阳”等意象与“西风”“独自凉”呼应,渲染愁思之情;
《一剪梅》以“雁”“月”“西楼”“花”“水”等意象与“香残玉簟秋”呼应,渲染愁思之情。
2.李清照比纳兰要幸运的多,在“一处相思”时,自知有“两处闲愁”;而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都化为一句词,请问是哪一句?试简要赏析。(4 分)
答:“当时只道是寻常。”为之心痛,因为这七个字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亡妻之痛,仿佛字字皆血泪。“寻常”二字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念,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含丰富的情感。
李清照的.《一剪梅》练习题附答案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意对即可)
篇3:纳兰性德《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阅读答案及赏析
《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是清代学者纳兰性德的词作品。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练,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①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折,红闺此夜团圝月②。
【注】①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②团圝(luán)月:圆月。
(1)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篇4:纳兰性德《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阅读答案及赏析
(1)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整日狂风呼啸、木叶脱光、天山耸立、白雪皑皑的边塞之景。(2分)其作用:渲染一种苍凉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2分)
(2) ①间接抒情(或借想象情景抒情):运用假设情景类比(或比较、对比、叙议抒情等),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借用朱颜无法常在,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苦无法消除之意;(2分)②反客为主(或主客移位、运用想象、移情于彼等)手法,设想闺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自己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篇5:纳兰性德《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阅读答案及赏析
由《瑶华集》题作“十月望日与经岩叔别”,由此推知这首词大约作于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时作者奉命“觇梭龙”。《与经生夜话》 率意元无咎,经心始自疑。昔人犹有恨,今我竟何期。客与齐书帙,人来问画师。若无心赏在,愁绝更从谁。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十二月下旬,清圣祖玄烨在郊游路上天色已晚,又正逢雨雪,一行人马趋至龙泉寺中,受到方丈等热情接待,并展纸求字,玄烨题“石鼓传声”墨宝,后刻在观石山,此事被记述在《昌平外志》中。性德为经纶 (字岩叔)题扇,以笔言情,作《龙泉寺书经岩叔扇》诗: “雨歇香台散晚霞,玉轮轻碾一泓沙。来春合向龙泉寺,方便风前检较花。”
《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代词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
篇6:纳兰性德《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阅读答案及赏析
上片前三句描写边塞之景,这里整日狂风呼啸,木叶尽脱,极目望去,天山山势高峻,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上片后两句讲作者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都过了远在极边之地的丁零部落,离愁渐浓。下片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最后三句为设想之语,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而此时闺中的人正孤独地对着明月,怀念着“我”这远在天山的人。全词描写了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景象。
篇7:纳兰性德《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阅读答案及赏析
①尽日三句:此系描写天山之景。惊风,狂风。嵯峨(cuō é),山势高大之貌。天山,在新疆境内。纳兰从未到过新疆,故此处是以天山代指塞外之山。这三句是说在这尽日狂风呼啸,极目望去,天山脚下木叶脱光,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
②去去: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史记·匈奴列传》:“后北服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张守义正义:“已上五国在匈奴北。”司马贞索隐引《魏略》:“丁零在康居北,去匈奴庭接习水七千里。”此处是借指塞外极边之地。唐李涉《六叹》:“汉臣一没丁零塞,牧羊两过阴沙外,”
③若道三句:意思是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又当如何呢?
④一纸二句:摺,同“折”。团圞(luán)月,圆月。这三句为设想之语,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而此时的友人(或说闺中的'人)不也正孤独地对着团圞明月,怀念着我这远在天山的人么!
篇8:纳兰性德《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阅读答案及赏析
作为贵公子,又是皇帝的身边侍卫,可说是极尽荣耀,极其风光了,但是从作者笔下流露出来的情景看却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这里所表现的是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意绪和景象。也有人认为《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是一首怀念妻子的情词,这从篇末的描写看,也是可以吻合的。不过赠别也好,情词也好,率露之语,温柔蕴藉,是其突出的特色。
纳兰落拓不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纳兰性德是个绝代的翩翩佳公子,才华横溢便不消说了,最为可贵的是他的至情至性。乾隆读了《红楼梦》,竟笑道为纳兰家事,足见其家的权势。不过纳兰和宝玉还是有所不同的,宝玉在脂粉堆中长大,行事都带着几分脂粉气,而纳兰却“工小令,精骑射”,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贵族子弟。纳兰学习汉族文化,于诗词创作之外、旁及琴、棋、书、画。他曾师从禹尚基、经岩叔等人学画,又结交了严绳孙、张纯修等画家为友,但由于其英年早逝,绘画技法不是十分娴熟,仍处于临摹阶段。
世人常以纳兰容若多愁,而以为他是个消极颓废的词人。现在那些所谓的后现代、思想前卫、欣赏品位超前的文人常给他冠以小资之名,其实文字的最高境界便是感染人,世人对美好的感情追求是千古一意的,感染人的也正是这美好的感情。
对于纳兰,我一直欣赏,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他的性情,他来到这世间有如“惊鸿掠水过,波荡了无声”,而他的对爱的执著、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