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将军蒲松龄阅读答案(共8篇)
“超音速江湖骗子”投稿了8篇大力将军蒲松龄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力将军蒲松龄阅读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大力将军蒲松龄阅读答案
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疑之。俯窥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贮何物。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①,堆累钟下。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一座尽骇。查问:“若个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啖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查遂携归,饵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曰:“是我师也。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即命仆马,投刺于门。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少间登堂,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既坐,方拟展问,将军颐少动,一姬捧朝服至,将军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为。众妪捉袖整衿讫,先命数人捺查座上不使动,而后朝拜,如觐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华筵高列,家乐作于下。见将军日无别作,惟点姬婢养厮卒,及骡马服用器具,督造记籍,戒无亏漏。
一日,执籍谓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将军不听。按籍点照,古玩床几,堂内外罗列几满。查固止之,将军不顾。稽婢仆姓名已,即令男为治装,女为敛器,且嘱敬事先生,百声悚应。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乃返,别查。
(有删改)
注释 ①糗糒,干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查遂携归,饵之 饵:给……吃。
B.逆诸大门之外 逆:背对着。
C.众妪捉袖整衿讫 讫:完毕。
D.稽婢仆姓名已 稽:查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而后朝拜 北救赵而西却秦
B.啖啖多,无佣者 人马烧溺死者
C.大于两石瓮 水为之而寒于水
D.且嘱敬事先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1、下列言行全都能表现吴将军知恩图报的一组是:(3分)
①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②十年之别,颇复忆念
③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
④而后朝拜,如觐君父
⑤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
⑥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査伊璜在野外的'寺庙中发现巨大古钟,好几个人抓耳挠腮皆无法掀动;而当时身为乞儿的吴六一却能轻易掀开。
B.査伊璜见吴六一力大不凡,就鼓励他投身军队;又见他贫苦无助,就把他带回家,厚赠之后让他上路。
C.査伊璜听说吴将军与自己有旧,但已经记不起来到底是谁;即便如此,他仍然带着仆人骑着马,上门投递名片。
D.吴六一十多年来一直不忘査伊璜赐金之恩;见面之后不仅礼节备至,而且把自己的家产和奴婢分了一半给他。
1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4分)
(2)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3分)
(3)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3分)
9.B 逆:迎接。
10. C( A.连词,表承接/表并列;B.助词,的人/定语后置制的标志,的;C.介词,比;D.连词,表并列/表让步,尚且)
11.B(①是査伊璜的行为,③描述一个客观事实)
12.A(“抓耳挠腮”不对,是抠住古钟的双耳往上抬。)
13.⑴(他)竟然用一只手抬起钟,另一只手捧着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几回才放完。(4分,“乃”,“鞠”,“始”,各一分;全句通顺1分)
⑵是叔父一辈的人,跟将军您怎么会有旧交情?(3分,“诸父”1分,“行”1分,“素”1分)
⑶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于您的丰厚的赏赐。(3分,“不才”1分,“得”1分,句意通顺1分)
篇2:蒲松龄《大力将军》阅读答案
大力将军蒲松龄
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疑之。俯窥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贮何物。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糗糒:干粮),堆累钟下。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轻若启椟。一座尽骇。查问:“若个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噉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查遂携归,饵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处有素?”曰:“是我师也。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漫应之。自念叔名贤,何得武弟子?
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因其问讯之殷,即命仆马,投刺于门。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肃客入,少间登堂,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既坐,方拟展问,将军颐少动,一姬捧朝服至,将军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为。众妪捉袖整衿讫,先命数人撩查座上不使动,而后朝拜,如觐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华筵高列,家乐作于下。
查醉起迟,将军已于寝门三问矣。查不自安,辞欲返,将军锢闭之。见将军日无别作,惟点数姬婢养厮卒,及骡马服用器具,督造记籍,戒无亏漏。一日,执籍谓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喝。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以半奉先生。”
查愕然不受,将军不听。按籍点照,古玩床几,堂内外罗列几满。查固止之,将军不顾。稽婢仆姓名已,即令男为治装,女为敛器,且嘱敬事先生,百声悚应。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阗咽并发,乃返,别查。
(略有删改)
8.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啖噉多,无佣者佣:雇用……做事
B.乞人愀然虑无阶阶:理由
C.款谈间,问……款:悠缓
D.将军颐少动颐:脸色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坐饮以伺其人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B.会伊璜至,因告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有志与力,而不随以怠
D.且嘱敬事先生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移时复来,探取食之,轻若启椟。(2分)
②为诸父行,与将军何处有素?(3分)
③督造记籍,戒无亏漏。(3分)
11.根据第Ⅰ卷文言文内容,用自己的话为文章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50字内)(5分)
答案:
8、选C、(款:诚恳、融洽之态)
9、A(而,顺连不译B、于是、就/依靠,动词C但、却/并且、还)D、而且、并且、还/将要))
10、①译准“移”“椟”。过了一会乞丐又来,伸手进去拿东西吃,他轻松抬起钟,好似打开个木匣子。
②译准“为”“行”“素”、译准语气。他是我叔父一辈的人。跟将军您怎么会有旧交情?
③译准“督”“戒”,“督”“戒”后均省略“其”。将军督促下人造册登记,告诫他们不要遗漏了清点的东西
11、从查伊璜角度:“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
从吴将军六一角度:“将军之报,其慷慨豪爽,尤千古所仅见。”
从双方角度:两贤之偶然相遇,而如此胸襟,非偶然也。
译文:
査伊璜,浙江人,清明时节在野外的寺庙里喝酒,看到大殿前面有一座古钟,比两个石瓮还大;上面留有泥土的痕迹和手印,都是新近才有的。査伊璜感到疑惑,俯身往钟里看,有一个竹筐,不知存储着什么。让好几个人抠住钟的双耳,用力往上掀,一点都不能抬动,就更加吃惊了。于是就坐着喝酒来等(在钟下放东西的)那个人。过了没多久,有个乞丐进来,带着(乞讨)获得的干粮,把它们堆积在古钟底下。(他)竟然用一只手抬起钟,另一只手捧着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几回才放完。把钟合上以后才离开,过了一会又来,手伸进去拿东西吃,满座的人都很吃惊。査伊璜问:“那个男儿,你为什么要做乞丐呢?”回答说:“吃得多,没有人雇佣我做事。”査伊璜因为他健壮,鼓励他去参军,乞丐发愁,觉得没有凭借这样做。査伊璜带着他回家,给他吃,算起来食量是常人的五六倍。为他换了新的衣鞋,又给他五十两银子作为路费。过了十多年,査伊璜的`侄子在闽地做官,有个将军叫吴六一,忽然来拜见。说话之间,问道:“伊璜是您的什么人?”回答说:“是叔父一辈的人,跟将军您怎么会有旧交情?”吴说:“他是我老师。作别十余年,很是想念。麻烦您转告先生,请他光临。”适逢査伊璜来到,于是就告诉他,伊璜全不记得这个人。立刻命令仆人备马,在吴将军门前投递名片。将军快步跑出,在大门外迎接伊璜。伊璜看他,觉得一点也不认识。私下里怀疑将军弄错了,但是将军弯着腰,越发恭敬。过了一会来到大堂,那些卷帘、搬座的人,都是年少姬妾。坐定,正想问清楚,将军动了动脸色,一个姬妾捧着官服到来,将军就起身换衣,査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众位姬妾为将军整理衣袖完毕,将军先让几个人把伊璜按在座位上,不让他动,然后行朝廷上的礼节,如同拜见君王。査大吃一惊,不理解为什么这样。朝拜完毕后,将军就穿着便服在他身旁陪坐。笑着说:“先生记不起那个举钟的乞丐了吗?”査这才明白。过了一会,高举盛宴,家里的歌妓在底下奏乐。伊璜见将军每天不做别的,只是清点姬妾奴婢的人数和骡马器用的数量,督促下人登记,告诫他们不要漏了什么。一天,拿着登记的文书对査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于您的丰厚的赏赐。奴婢器物,我都不敢自己占着,请允许我分一半给您。”査大惊不接受,将军不顺从。按照文书点数,古玩和家具,几乎放满了厅堂内外。査坚持阻止,将军不理。考查奴婢仆人姓名完毕之后,就让男的备办行装,女的收拾器物,并嘱咐他们恭敬地服侍先生,底下都惶恐地答应。又亲自看着奴婢登上马车,马夫整治好骡马,这才回去,与査作别。
篇3:蒲松龄《大力将军》阅读答案
大力将军 蒲松龄
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疑之。俯窥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贮何物。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①,堆累钟下。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一座尽骇。查问:“若个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啖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查遂携归,饵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曰:“是我师也。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即命仆马,投刺于门。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少间登堂,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既坐,方拟展问,将军颐少动,一姬捧朝服至,将军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为。众妪捉袖整衿讫,先命数人捺查座上不使动,而后朝拜,如觐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华筵高列,家乐作于下。见将军日无别作,惟点姬婢养厮卒,及骡马服用器具,督造记籍,戒无亏漏。
一日,执籍谓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将军不听。按籍点照,古玩床几,堂内外罗列几满。查固止之,将军不顾。稽婢仆姓名已,即令男为治装,女为敛器,且嘱敬事先生,百声悚应。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乃返,别查。
(有删改)
注释 ①糗糒,干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查遂携归,饵之饵:给……吃。
B.逆诸大门之外 逆:背对着。
C.众妪捉袖整衿讫讫:完毕。
D.稽婢仆姓名已 稽:查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而后朝拜 北救赵而西却秦
B.啖啖多,无佣者 人马烧溺死者
C.大于两石瓮 水为之而寒于水
D.且嘱敬事先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1、下列言行全都能表现吴将军知恩图报的一组是:(3分)
①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②十年之别,颇复忆念
③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
④而后朝拜,如觐君父
⑤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
⑥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査伊璜在野外的寺庙中发现巨大古钟,好几个人抓耳挠腮皆无法掀动;而当时身为乞儿的吴六一却能轻易掀开。
B.査伊璜见吴六一力大不凡,就鼓励他投身军队;又见他贫苦无助,就把他带回家,厚赠之后让他上路。
C.査伊璜听说吴将军与自己有旧,但已经记不起来到底是谁;即便如此,他仍然带着仆人骑着马,上门投递名片。
D.吴六一十多年来一直不忘査伊璜赐金之恩;见面之后不仅礼节备至,而且把自己的家产和奴婢分了一半给他。
1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4分)
(2)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3分)
(3)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3分)
9.B 逆:迎接。
10. C( A.连词,表承接/表并列;B.助词,的人/定语后置制的标志,的;C.介词,比;D.连词,表并列/表让步,尚且)
11.B(①是査伊璜的行为,③描述一个客观事实)
12.A(“抓耳挠腮”不对,是抠住古钟的双耳往上抬。)
13.⑴(他)竟然用一只手抬起钟,另一只手捧着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几回才放完。(4分,“乃”,“鞠”,“始”,各一分;全句通顺1分)
⑵是叔父一辈的人,跟将军您怎么会有旧交情?(3分,“诸父”1分,“行”1分,“素”1分)
⑶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于您的丰厚的赏赐。(3分,“不才”1分,“得”1分,句意通顺1分)
篇4:《大力将军》阅读答案
蒲松龄
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疑之。俯窥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贮何物。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①,堆累钟下。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一座尽骇。查问:“若个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啖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查遂携归,饵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曰:“是我师也。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即命仆马,投刺于门。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少间登堂,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既坐,方拟展问,将军颐少动,一姬捧朝服至,将军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为。众妪捉袖整衿讫,先命数人捺查座上不使动,而后朝拜,如觐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华筵高列,家乐作于下。见将军日无别作,惟点姬婢养厮卒,及骡马服用器具,督造记籍,戒无亏漏。一日,执籍谓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将军不听。按籍点照,古玩床几,堂内外罗列几满。查固止之,将军不顾。稽婢仆姓名已,即令男为治装,女为敛器,且嘱敬事先生,百声悚应。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乃返,别查。 (有删改)
【注释】①糗糒,干粮。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查遂携归,饵之 饵:给……吃。
B.逆诸大门之外 逆:背对着。
C.众妪捉袖整衿讫 讫:完毕。
D.稽婢仆姓名已 稽:查考。
6.下列言行全都能表现吴将军知恩图报的一组是:(3分)
①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②十年之别,颇复忆念 ③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 ④而后朝拜,如觐君父 ⑤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 ⑥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査伊璜在野外的寺庙中发现巨大古钟,好几个人抓耳挠腮皆无法掀动;而当时身为乞儿的吴六一却能轻易掀开。
B.査伊璜见吴六一力大不凡,就鼓励他投身军队;又见他贫苦无助,就把他带回家,厚赠之后让他上路。
C.査伊璜听说吴将军与自己有旧,但已经记不起来到底是谁;即便如此,他仍然带着仆人骑着马,上门投递名片。
D.吴六一十多年来一直不忘査伊璜赐金之恩;见面之后不仅礼节备至,而且把自己的家产和奴婢分了一半给他。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
(2)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
(3)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
【参考答案】
5.B 逆:迎接。
6.B。(①是査伊璜的行为,③描述一个客观事实)
7.A。“抓耳挠腮”不对,是抠住古钟的双耳往上抬。
8.⑴(他)竟然用一只手抬起钟,另一只手捧着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几回才放完。(4分,“乃”,“鞠”,“始”,各一分;全句通顺1分)
⑵是叔父一辈的人,跟将军您怎么会有旧交情?(3分,“诸父”1分,“行”1分,“素”1分)
⑶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于您的丰厚的赏赐。(3分,“不才”1分,“得”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査伊璜,浙江人,清明时节在野外的寺庙里喝酒,看到大殿前面有一座古钟,比两个石瓮还大;上面留有泥土的痕迹和手印,都是新近才有的。査伊璜感到疑惑,俯身往钟里看,有一个竹筐,不知存储着什么。让好几个人抠住钟的双耳,用力往上掀,一点都不能抬动,就更加吃惊了。于是就坐着喝酒来等(在钟下放东西的)那个人。过了没多久,有个乞丐进来,带着(乞讨)获得的干粮,把它们堆积在古钟底下。(他)竟然用一只手抬起钟,另一只手捧着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几回才放完。把钟合上以后才离开,过了一会又来,手伸进去拿东西吃,满座的人都很吃惊。査伊璜问:“那个男儿,你为什么要做乞丐呢?”回答说:“吃得多,没有人雇佣我做事。”査伊璜因为他健壮,鼓励他去参军,乞丐发愁,觉得没有凭借这样做。査伊璜带着他回家,给他吃,算起来食量是常人的五六倍。为他换了新的衣鞋,又给他五十两银子作为路费。过了十多年,査伊璜的侄子在闽地做官,有个将军叫吴六一,忽然来拜见。说话之间,问道:“伊璜是您的什么人?”回答说:“是叔父一辈的人,跟将军您怎么会有旧交情?”吴说:“他是我老师。作别十余年,很是想念。麻烦您转告先生,请他光临。”适逢査伊璜来到,于是就告诉他,伊璜全不记得这个人。立刻命令仆人备马,在吴将军门前投递名片。将军快步跑出,在大门外迎接伊璜。伊璜看他,觉得一点也不认识。私下里怀疑将军弄错了,但是将军弯着腰,越发恭敬。过了一会来到大堂,那些卷帘、搬座的人,都是年少姬妾。坐定,正想问清楚,将军动了动脸色,一个姬妾捧着官服到来,将军就起身换衣,査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众位姬妾为将军整理衣袖完毕,将军先让几个人把伊璜按在座位上,不让他动,然后行朝廷上的礼节,如同拜见君王。査大吃一惊,不理解为什么这样。朝拜完毕后,将军就穿着便服在他身旁陪坐。笑着说:“先生记不起那个举钟的乞丐了吗?”査这才明白。过了一会,高举盛宴,家里的`歌妓在底下奏乐。伊璜见将军每天不做别的,只是清点姬妾奴婢的人数和骡马器用的数量,督促下人登记,告诫他们不要漏了什么。一天,拿着登记的文书对査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于您的丰厚的赏赐。奴婢器物,我都不敢自己占着,请允许我分一半给您。”査大惊不接受,将军不顺从。按照文书点数,古玩和家具,几乎放满了厅堂内外。査坚持阻止,将军不理。考查奴婢仆人姓名完毕之后,就让男的备办行装,女的收拾器物,并嘱咐他们恭敬地服侍先生,底下都惶恐地答应。又亲自看着奴婢登上马车,马夫整治好骡马,这才回去,与査作别。
篇5:大力将军的阅读及答案
大力将军的阅读及答案
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疑之。俯窥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贮何物。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①,堆累钟下。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一座尽骇。查问:若个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啖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查遂携归,饵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曰:是我师也。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即命仆马,投刺于门。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少间登堂,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既坐,方拟展问,将军颐少动,一姬捧朝服至,将军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为。众妪捉袖整衿讫,先命数人捺查座上不使动,而后朝拜,如觐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华筵高列,家乐作于下。见将军日无别作,惟点姬婢养厮卒,及骡马服用器具,督造记籍,戒无亏漏。一日,执籍谓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将军不听。按籍点照,古玩床几,堂内外罗列几满。查固止之,将军不顾。稽婢仆姓名已,即令男为治装,女为敛器,且嘱敬事先生,百声悚应。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乃返,别查。(有删改)
【注释】①糗糒,干粮。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查遂携归,饵之饵:给吃。
B.逆诸大门之外逆:背对着。
C.众妪捉袖整衿讫讫:完毕。
D.稽婢仆姓名已稽:查考。
6.下列言行全都能表现吴将军知恩图报的一组是:(3分)
①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②十年之别,颇复忆念③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 ④而后朝拜,如觐君父⑤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⑥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査伊璜在野外的`寺庙中发现巨大古钟,好几个人抓耳挠腮皆无法掀动;而当时身为乞儿的吴六一却能轻易掀开。
B.査伊璜见吴六一力大不凡,就鼓励他投身军队;又见他贫苦无助,就把他带回家,厚赠之后让他上路。
C.査伊璜听说吴将军与自己有旧,但已经记不起来到底是谁;即便如此,他仍然带着仆人骑着马,上门投递名片。
D.吴六一十多年来一直不忘査伊璜赐金之恩;见面之后不仅礼节备至,而且把自己的家产和奴婢分了一半给他。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
(2)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
(3)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
【参考答案】
5.B 逆:迎接。
6.B。(①是査伊璜的行为,③描述一个客观事实)
7.A。抓耳挠腮不对,是抠住古钟的双耳往上抬。
8.⑴(他)竟然用一只手抬起钟,另一只手捧着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几回才放完。(4分,乃,鞠,始,各一分;全句通顺1分)
⑵是叔父一辈的人,跟将军您怎么会有旧交情?(3分,诸父1分,行1分,素1分)
⑶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于您的丰厚的赏赐。(3分,不才1分,得1分,句意通顺1分)
篇6:《将军 》阅读答案
冯曙光
将军老了,年轻时的将军骑马挎枪打天下,这副英姿已成暮年的回忆。将军两眼昏花,还哆哆嗦嗦掉着残涎。若不是一座漂亮的小洋楼,没人相信他就是将军。
将军夫人过世多年。儿女是鹰,飞在天外。卫士长和护理人员陪伴他打发孤寂乏味的日子。他们立正,向他辉煌的一生敬礼;将军傻笑,胡乱地看他们一眼后坐到有太阳的地方搔头止痒。他们把将军看得很严,只让他在花园里活动。让他宁静地仰头看天以避免外界的刺激,偶尔也和将军搞点简单的体育锻炼,踢球折纸船什么的,但必须是在将军稍稍清醒的时候。完了他们组织学习,将军便在他们中间摸摸索索,拿起颠倒的报纸瞄瞄。
工作上的疏忽不是没有的,这一天,将军不见了。
天气很好,阳光、风、草叶上的水珠……不知是什么幻觉支配将军走出花园来到居民住宅区。一群孩子在草坪上追逐。将军便扒在栅栏上看他们玩耍。将军的痰水又掉了出来。
孩子们玩得很高兴,停下休息时看见了将军。男孩因为将军的模样判断他是疯老头,女孩不相信,于是他们来到将军的前面。
“老爷爷您在这儿看啥?”女孩试探地问。
这时将军的头脑突然变得清晰了,他回答得虽然迟钝,但孩子们听到了将军对他们的赞美:
“你们都是好孩子……”
“你有家吗?”男孩问。
将军指了指来路:“有。”
“您自己会回去吗?”女孩关切地问。
将军点点头,并笑。
“老爷爷,来和我们一起玩吧。”女孩到栅栏外把将军领到草坪上,将军异常激动。这是一个捉迷藏游戏,用手巾蒙住眼睛去捉站着不动的对方。按孩子们的规矩谁输了谁当马骑。
结果将军输了。
男孩便要将军趴下去。女孩坚决反对,扬言要告诉老师。这时将军趴下了,“骑,骑。”将军说。
男孩骑在将军身上,拧着将军的衣服让将军在地上爬。爬了一圈,将军开始喘大气,可还有一圈。这时卫士长赶到了,气愤地赶下孩子并严厉地训斥:“谁叫你这样做的!你知道他是什么人吗?他是一位将军!”孩子们愣住了。
“我要去告诉你的老师,要你向将军检讨!”卫士长十分严肃,他认为这是在给孩子们上历史课。
将军一点没有注意到卫士长的到来,还沉浸在他的欢愉中。这时另一个男孩反驳了:“我不相信他是将军,将军不是这个样子!”孩子们在电影和图书上看到过不少将军。卫士长无法向孩子们澄清这一问题,他只有耐心地对孩子们进行开导,然而这也绝非易事。
“他会打仗吗?”骑过将军的男孩扑到地上,很标准地向前运行。“啾啾”敌人的子弹射来,他一个翻滚随即倾起半个身子用冲锋枪“嗒嗒嗒嗒”向敌人射去一串子弹。整个过程无可挑剔。
卫士长不知该怎么收场。
“哼,我才是将军!”男孩得意洋洋地迈起方步。
在听到孩子的枪声后,将军慢慢地站了起来,比任何时候都站得挺直。卫士长发现,将军眼里有了硝烟、有了火光,将军的耳里炮声隆隆、马蹄声急。浩浩荡荡的大军踏起漫天尘土向西线挺进。于是,战斗在草坪上打响了。
将军大声发令:“七营长!”
卫士长木了,但马上反应过来:“到!”
“你营火速包抄石宝寨东路,堵住敌军增援。绝不许放过来一个敌人!”
“是!”卫士长转身跑去,绕了一个圈回来。
“肖国光!”
“到!”卫士长又站在将军面前。
“你部原地不动,等一师五师打响后迅速出击,夺下三号和六号高地!”
“是!”
战斗异常激烈,敌人仗着有利地形负隅顽抗。我军两次冲锋均被猛烈的炮火压住。敌人气势汹汹想从东路突围,这时传来肖国光夺下三号和六号高地的捷报,东路被死死卡住了。至此,敌军七个旅两个师全在我军枪口之下……
雄师百万气吞山河,将军又取得了一场大战的胜利,躺在了送来的担架上。
小男孩上前低下了头:“将军爷爷,您是将军。我错了。”
“不,……你也是将军……”将军的眼中滚出泪,合上了眼。
“敬礼!”
所有在场的人向将军举起了手。
16.【筛选信息】(4分)
将军与孩子们游戏;将军被小男孩当马骑;将军的战场记忆被唤醒;将军赢得众人的敬重
[4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7.【理解分析】(5分)
①将军在游戏前后不同表现的对比:游戏前,将军老态龙钟,神志不清;在记忆被唤醒后,将军腰板笔直、眼睛有神。通过这一对比,突出了将军曾经英勇善战的形象。(或:通过这一对比,突出了将军如今衰老糊涂、令人慨叹的'状况。)
②小男孩在游戏前后对将军态度不同的对比:游戏前,把将军视为疯老头子,对他并不尊敬;游戏后,相信他是一位真正的将军,向他敬礼。通过这一对比,表现了将军曾经的英雄气概感染了在场的人,突出了人们对将军的崇拜敬仰之情。
[5分。任答一点即可。指出对比内容,1分;结合文本,2分;分析作用,2分。意思对 即可。]
18.【文意探究】(6分)
示例1: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哪怕像将军那样曾经叱咤风云,也会有年迈孤独的晚年;但只要年轻时努力拼搏过,绽放生命的灿烂,年老的孤独寂寞便不那么可悲。
示例2:任何人都会在衰败中走向年迈孤独寂寞。尽管岁月会无情地改变生命,尽管将军年轻时英勇豪情,却也在衰败中走向了年迈孤独寂寞。然而,崇高的生命理想不会因岁月的沧海桑田而式微,伟大的人生理想总能不断激励后来人,生命也因此而不同。
[6分。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篇7:狼蒲松龄阅读答案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阅读题
1、解释下面加“_”的词。(2分)
⑴顾野有麦场 ⑵一狼洞其中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刀劈狼首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徐公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屠乃奔倚其下 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⑴回头看 ⑵打洞(2分,每空1分)
2、C(2分)
3、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2分,意思符合即可)
4、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篇8:《蒲松龄著书》阅读答案
《蒲松龄著书》阅读答案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蕴藉。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①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节选自清•邹弢《三借庐笔谈》,有删改。)
【注】①落拓:贫困失意,景况凄凉。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
③淡巴菰:烟草。④蒇(chǎn):完成。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字词。(4分)
①为村中童子师( ) ②置行人大道旁( )
③如是二十余年( ) ④此书方告蒇(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归而粉饰之
A.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B.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C.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梵天寺木塔》)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相 传 先 生 居 乡 里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食贫自给,不求于人。(2分)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2分)
11.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聊斋志异》“笔法超绝”的原因,请你概括出两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