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西湖游记》的对比阅读训练(精选9篇)
“世界第一玉桂狗”投稿了9篇《记承天寺夜游》《西湖游记》的对比阅读训练,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记承天寺夜游》《西湖游记》的对比阅读训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记承天寺夜游》《西湖游记》的对比阅读训练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节选)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西湖游记(节选)
袁宏道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篇2:《记承天寺夜游》《西湖游记》的对比阅读训练
2.请指出《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游记》共同景物的.不同点是什么?
3.《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游记》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月夜之景
2.《记承天寺夜游》月光的澄澈透明,《西湖游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趣味
3.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篇3:《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8、①门 ②精巧,精妙
9、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二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答案: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A)段既运用了比喻进行正面描写,又借助竹柏的影子侧面表现月光的明亮。(B)段则只是粗略的描写。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见到。
三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①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②园疏③,取池鱼,酿秫酒④,瀹⑤脫粟⑥而食之曰:乐哉游乐!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节选自苏轼 《超然台记》)
【注】①葺(qì):修整 ②撷(xié):采摘③疏:通“蔬”④秫(shú)酒:用粘高粱酿的酒 ⑤瀹(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⑥脫粟:糙米
⒍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⒎ 下列句中的“之”与“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雨雪之朝 B.瀹脫粟而食之
C.辍耕之垄上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⒏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⒐ 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甲文:
乙文:
6. 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7.D
8.略
9. 甲文:欣赏美景的愉悦、闲适之情和被贬之后的抑郁悲凉之情
乙文:超然物外的豁达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甲、乙两文的感情理解表达准确各得2分
四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7. D 8. A 9.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
五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篇4:《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9.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参考答案:
7.(4分)(1)睡觉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8.(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9.(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篇5:《记承天寺夜游》、《西湖游记》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西湖游记》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8、①门 ②精巧,精妙
9、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篇6:《记承天寺夜游》和《西湖游记》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和《西湖游记》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4分)
①月色入户。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念无与乐者。 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3:(甲)文中,“闲人”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小题4: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请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说说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甲文写月的句子:
乙文写月的句子:
写法上不同点: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户:门 ② 念:考虑 ③盖:承接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④寝:睡觉(共4分)
小题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②怎么能讲给世俗的人听呢!(共4分)
小题3:“闲人”是作者在谪贬之后的自居、自傲,也不乏牢骚之情。饱含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宦海沉浮的悲凉 ,同时也有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甲文写月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分),乙文写月句是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1分)。写法上不同点: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乙文通过直接描写月下景物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读懂短文,疏通句意,在语境中推断字词的意思。比如“盖”也有“大概”的意思,而此句不是猜想,而是“确定的了解”,所以其义为“原来是”。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注意“但”“安”的古今异义。“但”在古文常用作“只”,“安”表示反问,译作“难道”。第一句还是“倒装”,应该是“如吾两闲者”,要按现代语言习惯翻译。二句的语气也要翻译准确,第一句“耳”表示感叹语气,第一句“哉”表示反问语气。
小题3:
试题分析:古文人大多是有抱负而不甘“闲”的,所以文中“闲人”自然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结合所了解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作答。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正面写月侧面烘托写月都是“写月的句子”,“写作不同”指的是描写的技巧,比如角度,修饰的方式等。
篇7:《记承天寺夜游》和《西湖游记》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和《西湖游记》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4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念无与乐者。 念:
③盖竹柏影也。盖: ④怀民亦未寝。 寝: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3:(甲)文中,“闲人”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小题4: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请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说说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甲文写月的句子:
乙文写月的句子:
写法上不同点: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户:门 ② 念:考虑 ③盖:承接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④寝:睡觉(共4分)
小题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②怎么能讲给世俗的人听呢!(共4分)
小题3:“闲人”是作者在谪贬之后的.自居、自傲,也不乏牢骚之情。饱含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宦海沉浮的悲凉 ,同时也有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甲文写月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分),乙文写月句是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1分)。写法上不同点: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乙文通过直接描写月下景物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读懂短文,疏通句意,在语境中推断字词的意思。比如“盖”也有“大概”的意思,而此句不是猜想,而是“确定的了解”,所以其义为“原来是”。
点评:本题不难,出自所学课文,学生比较熟悉。古文字词含义的掌握,一要靠记忆,所学所记,二要阅读理解的推断,两者结合。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注意“但”“安”的古今异义。“但”在古文常用作“只”,“安”表示反问,译作“难道”。第一句还是“倒装”,应该是“如吾两闲者”,要按现代语言习惯翻译。二句的语气也要翻译准确,第一句“耳”表示感叹语气,第一句“哉”表示反问语气。
点评:两句虽短小,但翻译还是有难度的,词义与句式与现代语言有很大的差异。翻译此类难译文言句子,可以借助文章的语境,先推断大概意思,再了解句中字语的意思,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3:
试题分析:古文人大多是有抱负而不甘“闲”的,所以文中“闲人”自然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结合所了解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作答。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如果没有记忆教师所讲授的“闲”的含义,往往会理解为一般的“清闲”,所以学习古诗,还要读“诗外”的东西:写作背景和作者生活处境。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正面写月侧面烘托写月都是“写月的句子”,“写作不同”指的是描写的技巧,比如角度,修饰的方式等。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平时缺乏比较阅读的训练,所以对“写作不同”难于判断。此题拟题很好,提醒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注意比较阅读,了解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达到了考为学的目的。
篇8:《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训练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B、念无与为乐者(……的人)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什么,哪里,疑问代词)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罢了)
2、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用“×”表示:
A、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
B、这句话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 )
C、由此句看出作者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失意者可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
D、此句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夜无月?(译:哪夜没有月光?)
B、盖竹柏影也。(译:原来是竹子、松柏和人的影子呀。)
C、念无与为乐者。(译:想念那个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D、遂至承天寺。(译:立刻到了承天寺。)
4、为选文结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篇9: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水调歌头》)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的字。
把洒问青天 (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