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万达广场的电商化改造(推荐2篇)
“香蕉你个布na呐”投稿了2篇我看万达广场的电商化改造,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我看万达广场的电商化改造,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我看万达广场的电商化改造
随着网络化软、硬件技术的创新升级,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等万物互联正在孕育着新的大互联网机遇,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正在发生改变,电商化改造已成为传统企业发展的必修课,
从万达广告语“一个万达影响一座城,”,“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中,从长远上看,电商化是其战略性的有益补充!
目前,万达在全国有85家万达广场,开到120家,140家,每个万达广场每年的访问人次万,一年就有超过20亿人次的流量。
庞大的客群,丰富的商业资源,代表着万达电商化道路上具有先天性优势。
资金?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资源,万达不缺钱,但急缺人才,否则,王健林不会高薪满世界招揽各类电商人才,但并不是说有这些要素,企业就能顺利完成电商化转型升级的进程……
客观上讲,无论是B2C还是O2O,只是企业电商化的一种模式,别管什么商业模式,都不会改变“客户是企业发展根本”的常识。
几十年的营销发展史和十几年的互联网进化,众多的成功者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案例、各种的战术方法层出不穷,手段花样繁多,笔者不再凑热闹。
基于《客户能量学》理论,本篇将从战略角度,与大家分享万达集团在电商化改造过程中,理应发挥企业软实力,由内而外,激活内部,分层推动的同时,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激活客户能量体,以每个万达广场为中心,吸收O2O的周边客群和消费力,持续促进万达电商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一、核动力:企业客户群
一份万达广场客流属性数据统计显示,80%以上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以20多岁的年龄段为主,月收入在4,000~5,000元,基本属于该区域内的白领一族。由此看来,无论传统电商还是移动电商,万达广场客群特征均可与之匹配。
每位客户都是单个的能量体,每人都有具有独立的鉴赏力、辨别力、筛选力、消费力和传播力,并贯穿于从信息筛选、兴趣阅读的吸收,到消费心理、结合实际需求,行为转化和口碑传播等能量释放的整个过程。
事实上,不同层面和级别的客户能量体聚合成体系都形成一个个消费和传播的子系统。而不同的子系统再次交汇凝聚,客群能量由小到大,有少到多,企业掌控有度,将有利于引发客户消费核聚变和企业爆发式的增长。
二、软实力:核心竞争力
在紧抓客户能量核动力的前提下,万达应该主动强化企业的软实力,反复引爆客户能量体,并以之持续促进电商化改造工程的发展。
1、源动力:一把手工程
老板是企业的源动力,传统企业电商化正是一把手工程,只有老板觉醒,才可能把企业叫醒。万达老板王健林20万达集团半年工作会议上讲“所有网上资源全部给电商公司。这不是要求,而是纪律,今后不允许各系统单独搞电商,资源要集中,所有网上资源统一划给电商公司,
但凡是新兴业务,辅之以新的管理思维、运营模式、激励机制,也需要以更开放心态和宽松的发展空间,更大的独立自主权,所有这些,对于传统企业来讲,都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万达如此规模的企业。
为更好地发展电商和表达决心,王健林直接表明电商业务的侧重和支持,有利于电商化资源的集中运用。
2、共识力:一致性认同
企业只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团队将更加坚不可摧,做事才能无往不利。
曾经,万达用了时间,总结出了375个模块,按流水线标准打造,从而实现大批量规模化做商业地产。不过,正是因为万达商业地产太成功了,传统和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激烈碰撞,管理的思路调整也必然需要一个过程。
王健林明言,从他到总裁到分管副总裁,大家不能再用万达传统的管理思维来管电商,不能用房地产思维模式来思考电商的发展,要给电商创新、决策、财务的自主权,并落实到管理制度中。
任何事物都是由内而外的生长,企业也不例外,只有员工意识和思维模式发生改变,才能更好理解、接受并很好地推动企业电商化,共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3、规划力:电商化规划
传统企业电商化并非只是成立一个电商团队,开发运营电商网站或APP而已,随之,企业必需调整产品、服务、组织结构、业务标准、运作流程及其考核指标等系统化工程。
在年万达集团下半年规划任务中,其中,八大任务中的“尽快适应组织调整”,“全力发展电商公司”和“注册成立金融集团”,分别从组织主动调整适应,强化电商,到金融,主动寻求适应变化有助于万达电商化改造进程的推动。
4、感召力:集体的力量
从社会、经济和经营角度多维度理解,盈利是企业的价值所在,只有效益好,企业才能为社会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更多实际的贡献。
对于企业来讲,一把手的感召力均为首发。在王健林讲到盈利时,提出要求万达电商找到盈利模式,并提出“万达电商一定要做到盈利”。他说:“万达电商的核心工作是用3年左右时间找到盈利模式,即使不盈利,也要让我看到盈利方向。”
实体商业、传统电商和移动电商,是商业的不同形态而已,并未改变商业的本质。在做任何一个商业项目时,明确盈利目标是老板正常的思考方式,这不代表企业家不遵循电商的成长规律,许多朋友以淘宝、京东做类比未免有些牵强。毕竟,万达广场是一个实体商业,已经具备了系列的商业资源,做电商,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电商平台思路来做,电商人士应该在深入理解实体商业资源的情况下,做到线上和线下的切实融合,否则,难免会显得虚无飘渺不落地,对于万达来讲,这是一种资源浪费,不符合商业的基本规则。
篇2:读《我看电商》+《再看电商》有感
读《我看电商》+《再看电商》有感
最近读了黄若老师(后统一称为作者)的《我看电商》、《再看电商》两本书,对作者其人有了一定的了解(百恩百特购创始人,开创了天猫模式,曾在当当网出任COO),而他的这两本书也是干货多多,汇聚了他多年的电商从业经验,以及他对电商行业较深的理解。
两本书我读遍下来,除了他的一些天猫、当当故事和访谈记录,其实大部分篇幅都在讨论三点内容: 电商模式、电商创新、电商未来。
电商模式
作者从淘宝当初以免费模式打赢ebay的故事说起,讲述了淘宝集市C2C模式的诸多弊端(商品展现的高度重复、制度不规范、商家良莠不齐、商品品质无法把控)后, 隆重推出了天猫孵化故事,举出天猫模式(B2C)的多种好处(从品牌入手,加强商品资质定位、商品售价一口价、开发票、无理由退换货),很好地搭建起线上大型商城,基本解决了以往淘宝集市的一些弊端情况,成为阿里电商王国的又一个大杀器。
后面,作者高度概括了电商乃至零售行业的业务形态,只不过分为买卖模式与平台模式两种而已:买卖模式,经营者是零售行业,挣的是买和卖之间的差价--比如京东、当当;平台模式,经营者不直接采购或拥有商品,只是提供一个买卖交易的环境--比如淘宝、天猫。
对比国外绝大部分电商是买卖模式(Amazon),中国的平台模式是现在零售、电商的主流模式(甚至京东、当当也在搭建平台模式了,这点做为用户的我,其实是挺不喜欢的,以当当网为例,我在搜索书籍时,可以看到多本一样的书籍,价钱也不相同,不细看很容易下错单,所以个人建议当当、京东在做平台时要与自身买卖模式的层现方式要有明显的区分、隔离),这个主要因为效率、品牌、税费等原因,这里不铺开讨论。
电商创新
作者在高度肯定天猫、京东的模式后,总结了一下当今电商界的一些新景象:
以唯品会为代表的电商网站开创了国内的代销模式(B2B2C)--该模式特点是:公司介入销售环节,但不买断库存;以特卖、限时、闪购形式吸引顾客;有限的商品数量,聚焦式营销。该模式既解决了品牌公司不擅长做网络营销的困难,又避免了买断式零售的库存压力。是介于平台和买卖模式中,它参与销售环节,但不直接购买库存,售后结账。
O2O--最新很火的强调线上体验与线上选购的一种电商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该模式利用LBS,把更日常化、更不耐时间存储和运输的商品,甚至是非实物的'商品组织起来进行在线销售(通常主打优惠折扣),用户(主要)用手机下单后,商品在短时间内送到,或直接在就近的实体店进行消费的一种模式。
微商--一小部分人在SNS上用最简单的H5页面和社交动态的方式,开展的电商活动(现有口袋购物、微博、微信等平台提供这类支持)。目前微商主要销售商品是各类非标的精品、服饰等可以实现订制、个性化以及有较强品牌特色的商品。
社区运营C2B模式--通过产品的社区运营,能与用户有更多地互动与迭代服务,并可推出专属可定制的商品。
跨境电商-- 由松散的买手代购集聚到企业统一购买,跨境电商一般以平台集聚买手和商家,以及统一采销,海外仓储两种模式。未来跨境电商将是电商行业的重要的一部分。
电商未来
作者做为多年的电商零售老将,也表达了自己对电商未来发展模式的一些看法:
电商行业的机会还很多,而且大量集聚在垂直类电商上面。而如今人们在崇尚并彰显个性的年代,个性化电商、C2B模式更能满足用户独特需求。在非标类商品领域,以粉丝为名,聚集社群,集中民意,推出既有品牌特色,又各具特色的商品,加之于社交化运营,是为垂直品类突破的切入点。
而其中作者的一个观点是: 未来快消市场的电商会迎来爆发性的发展,这点我在2C方面暂时不敢苟同。就如现在的社区O2O一直做不起来一样,如今很多生活小区都自带市场和便利商场,人们只要在上下班捎带购买生活必需品即可满足平时的生活需要,又何必需要在网上购买呢?何况快消品电商有个不好的地方是单品便宜,物流成本高、消费周期短,消费者对快消品的高、快的需求难以满足,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快消品电商一直难以做大的原因(参考中粮我买网)。
而在2B方面,快消品市场或许在某一些领域会有大机会,比如水果、肉类。如果某电商公司每天能准时提供给餐馆、饭店足够优质、优惠的食材,估计能节省掉餐馆的很多成本,但这需要物流能力的强力支撑。
以上为我读书的一些总结与想法,请小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