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山张良庙风景区导游词(推荐6篇)

美事文档网 时间:

“小彦”投稿了6篇紫柏山张良庙风景区导游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紫柏山张良庙风景区导游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汉中景点张良庙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就是张良庙,距汉中市区101公里我们抬头看五个大字“汉张留侯祠”这块石碑上刻“紫柏山汉张留侯避谷处”。

咱们现在走的这个桥叫“进履桥”取张良在圯桥给黄石公进履之意。话说张良在河边散步,一老者坐在桥头见张良走过来便把自己的鞋子脱了扔在河里,对张良说:“ 喂,给我把鞋捡一下”良没有说什么,便捡起了老者的鞋,老者这时又把脚翘说:“给我穿上”。张良点点头给老者穿上。张良刚一转身老者又把鞋扔在河里,又让张良去捡,又让张良给穿上,经过三次的捡鞋后老者读张良说:五日后在这里见面,过了五天张良去见老者,老者已经坐在了桥头,看到张良后转身就走,边走边说:来迟了,五日后再见,说完老者就走了,五日后张良比上次早去了一个时辰,结果老者又做在桥头,早以在那里等着了,老者一见张良起身就走,说:五日后在来,张良经过两次迟到后,在家开始反省,过了四天后,到了傍晚,张良便去了和了者相约的地方,张良见老者没去,大松一口气,边坐在桥头等老者,到了半晚老者来了见张良点点头后拿出了一本太公兵法给张良,让张良读此书成大业,这就是黄公受书的故事。

一进大门首先映如我们眼敛的就是这保安观三个大字,我们首先看见的就是四大灵观之首——王善、王灵观,看他有三只眼睛,他是先天的主将也就现在的保安,是一个守护神,起镇首庙宇的作用,转过身我们看见的是赵灵观,他身穿武服,手持如意,这然后解释呢?赵生于乱世之中,引退山林后得到升天,被玉帝封为玄坛元帅,也就是为太上老君镇守练丹炉的身士,也叫赵公元帅,也叫财神——赵公明

接下来我们进入的是三清殿,请各为遵从左进右出的规矩,那么为什么不走中间这道门呢?我们都知道中间这到门被叫做空门,顿入空门,中间这到门一般是出家人或神明出入的地方,现在看到的太清、玉、上清三大佛像,太清指的是太上老君,清指的是原始天尊,上清是灵宝道君

大家请随我来,现在我们所看见的是一对石狮,左雄右雌,雄狮代表权利和统治的向征,雌是代表子孙连绵不断。现在我们进的这个门被称为二山门,他建于青嘉庆 22年(18)进了二山门,既为大殿,又称为拜殿,殿内素有刘侯张良的塑像,端庄肃穆,可惜“”期间被毁,1985年重塑刘侯遗容后菲律宾宗教组织赠款贴为金黄色身,相国神仙这四个字是于成龙提于康熙38年,下面这个碑是宋戴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第一山”。接下来我们所看见的是冯玉祥将军民国四年写的龙门对尚书“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城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在于,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做逍遥游。”整个意思是说“古时候的豪杰英雄今天在那里呢?我看看四周,发现只有青山他是可以不老的,紫柏能够长期的存活下来,而想到了古时的志士名城,无论你建立了如何多的功勋,经历了千百年后,无非只能剩下这样一个祭祀你的地方而已,神仙自西以来非常之稀少,假如今天我能和黄石公,赤松子这样的神仙在此重逢相遇,得到紫柏山这样一个洞天福地之后,我也宁愿一生在此逍遥快活。这也反映了冯将军的消极一面。

我们现在去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景点,好大家随我来,看这门匾“别有洞天”,这是北花园地域不大但小巧玲珑,典雅幽深,有森森古柏它已有16的历史了,它是历史的见证。大家看见这个“英雄神仙”它立于19阴历8月15日英雄辈出而神仙不乏,能称上英雄神仙的仅张良一人,旁边这个亭子叫“拜石亭”大家看见这匾额一边写有字,一边空着,这是何原由呢?据《史记》记载:“黄石公授书张良后告诉张良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吾师矣!”十三年后张良随刘邦至济北果见古城山下有一堆黄石,张良纳头便拜,并取黄石供奉于家堂,张良死后这块黄石也陪葬于墓中,这也就是拜石亭的由来,提起匾额之事,多认为此处只不过是亭在石失人去亭空而已,为了表明心存遗憾,就只写一半而已。

现在我们脚下所走的这个台阶有一个雅号叫做“云梯”,请各位看一下脚下的这些石头,基本上都是汉白玉雕琢而成的,从远处望过来,洁白的汉白玉如同支带缭绕于山腰之中,所以叫云梯。

我们现位于张良庙里海拔最高点1400米,这栋楼叫授书楼,取黄石公授书之意,上面楼层上塑的就是黄石老人的塑像,整个意识把黄石老人立在最高处,体现了尊师的含义,又特别强调授书。如果没有黄石公授书就没有英雄神仙。

南花园,这里最著名的是拐拐竹,如果形容这个人脾气崛将的话,就说你是张良庙里面的竹子,说到这竹子为什么下面是弯的,上面是直的,至今也还是个迷,有人说张良的一生就像这竹子,大家都知道张良前半生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就像这竹子弯弯曲曲,而后半生功高至丞相说明了张良的高风谅节。

这个石牛属汉代石雕,关于石牛也有一个传说,说当年张良庙香火旺盛让自己的坐骑青牛驮自己的5000言的道德经送往张良庙,路遇狂风把经书吹的满地都是,把竹子也吹弯了,青牛没脸回去就化做了石牛。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这个亭子是张良庙修建最晚的,于民国年间修建,这就是“避谷亭”是于佑任老先生所提,左边这棵树是“梭罗树”又称七叶树它结的果实叫“罗汉果”它可以治疗胃病。属于南方树种,生长在广西。右边是五云楼,许多名人志士都下榻与此,比如周恩来、蒋介石、冯玉祥等。大家请看这古柏垂柳,它是柏树中的君子,它的枝如同柳枝一样垂下来再看它的树干上挂着甲一块块的就像士兵的铠甲一样,所以也叫它挂甲柏,大家注意没有,树干上的甲片上有许多孔,这是干什么用的,因为古时候铠甲都是一片片的,上有小孔后用牛皮绳穿起来的。

最后一个景点就是这方丈院了,方丈是一院之主,方丈院是他休息和念经的地方,大家可以看一下“养性”两字,谢玉琨与光绪丙申年间提写的一幅对联上联:全当今生无有我:下联:安知来世不如人。,意思可见比较消极。

好了张良庙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篇2:紫柏山游记作文

紫柏山游记作文

长假里,紫柏山是个好去处。

山脚下,阔叶林占据了多数,大片的,碧绿的叶片层层叠叠,夹杂着少许娇羞的红的黄的笑颜般的秋叶,风吹过,伴着沙沙吟唱的`声音,一阵雨后空气的清新,缠绕在鼻尖,沁香入肺,迷失的心绪顿然找回。这种感觉,与这景色十分般配。

虽是初秋的山,越往上却越是寒冷。海拔渐渐升高,阔叶林逐渐减少,碧绿的叶子也由大面积的黄叶红叶代替,有些树上,红黄绿三色并存,宛如美术课上的调色板,绚丽多姿。松树多了起来,针尖般的叶子簇簇有神,仿佛威武的士兵,默默地护卫着美丽的阔叶们,观赏着姐妹们可爱绚丽的身姿随风起舞,唱着、跳着、喧闹着。风中流淌着松脂的清香,肆无忌惮地蔓延进我的鼻腔,宣告着他们的誓言,他们的忠诚,他们的决心。

渐渐地,来到了半山腰,身后墨绿色松叶林依然耸立着,前方却已是一片枯黄。――草原吗?枯黄色的草原吗?

那是高山草甸。几座白色的蒙古包孤寂地坐落在黄色的草甸之中,细雨渐渐地飘了起来,如细网般密密麻麻,草甸也似乎不堪寒冷般哈出白雾,遮掩了草甸的本色,袅袅上升,朝着草甸远处的山谷涌去。

默默地行走在草甸中唯一的木质栈道上,顶着寒风斜雨,努力地向山顶方向移动。很好奇这座山:山脚下美丽的阔叶林,半山腰威武的针叶林,接近山顶荒凉的高山草甸,山顶又会是什么?

雨后的山顶,雨雾迷蒙,传说中外星人留下的天坑就像一只大碗,弥散着“热气”,静静地凝视着来客。冷风袭来,潮湿的雾气瞬间包裹了全身,我抖了抖那些个哆嗦。也许,也许夏天的时候,来滑草还是不错的!

云雾来了,从远处幽静的山谷中缓缓飘出,那无色无味略带湿冷的精灵,借着风舞,在我的身边跳跃、奔腾,指不定她会伴随我前行到何时,也许是此时,也许是彼时,也许是旅行的终点。

大自然处处是精彩,紫柏山,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十步一景,处处令人惊叹,令人向往,不由自主地前行,带着好奇,带着坚持,带着决心,带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前行……

篇3:紫蓬山导游词

紫蓬山山门呈宫殿式建筑,三栏四门,颇为雄伟宏大。山门上有一匾额,上书“庐阳第一名山”。山门上有三副楹联,中间一联的上联是:紫气东来丛林千古毓锦绣;下联为:蓬山西去大众十方仰福缘。上下联首字正好嵌有“紫蓬”二字。联中“丛林”二字,语意双关,一指紫蓬山茂密的森林,二指佛教的寺院。另外两联,一联为:“娱目骋怀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凝神静气听杏雨松风梵呗钟声”;另一联为:“淮军故里风云际会;林海奇观璀璨明珠”。 沿山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仙人湖”。“仙人湖”湖水清澈见底,水质优良,是个天然浴场和水上乐园。距“仙人湖”百十米,是“佛园”景区。“佛园”的碑坊大门坐西朝东,寓“紫气东来”之意,门额上书有“佛园”二字。佛园的大门前有石狮一对,分别由一座四方形高大石围栏围护。两侧山体上或雕或塑着众多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穿过石雕坊碑,沿着弯曲的山间小道前行,一路上可以尽情领略紫蓬山佛教文化的神韵。 穿过“佛园”不久即达“西庐寺”。 寺前有一棵状如“孔雀”的马尾松,树高十余丈,仰首望去,那松树身上苍老的斑痕,颇似孔雀身颈上的羽毛,粗壮而又弯曲的树干不断向上伸延,直达苍穹。树顶枝蔓横生,恰似孔雀“开屏”。这棵自然生长出奇特形态的“孔雀松”,现已成为紫蓬山的一棵名树和一景。 “西庐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唐代改建为“西庐禅寺”。唐代以后,因战乱屡经兴废,明末清初,静澄、鉴容及晚清的通圆和尚,各有一次大的重修。据《紫蓬山志》记载:通圆和尚于同治年间在修复西庐寺时,陆续建成殿房124间,计有“大山门五间,中供弥陀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间,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加上大佛殿、后殿、宫厅、禅堂、观音堂,位于二层的八卦亭、钟楼亭、藏殿楼、寮房、通公塔、望湖楼等等,真可谓是殿宇恢弘,气势非凡。寺内还收有众多文物及苏东坡遗物---一方宋砚。西庐寺堪称名刹、宝刹,也成为合肥地区当时最大的庙宇群。

篇4:紫蓬山导游词

紫蓬山位于肥西县农兴镇南,离合肥市区约30多公里,它东对道士山,南连千字山,西近萝卜山;山底面积为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7米。主峰顶部平坦,北面山势较缓,南面山势峻拔挺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创造大别山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间在肥西的中部留下了一条带状的山峦——紫蓬山——大别山的余脉。紫蓬山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森林茂密,因其山中有30多个来历非凡的山头,加上山顶有闻名遐迩的西庐寺,自清代以来被称为“庐阳第一名山”。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山上有三国魏将李典之墓。据说当年李典镇守庐州时建祖庙于山巅,以祀其七世祖李陵,故被当时之士题名为李陵山。又据《紫蓬山志》载,李陵庙于唐代改为西庐寺。可惜朝代更迭,几百年来的烽火起伏、战乱不迭,西庐寺连同八卦亭、通公塔、钟鼓楼、望湖楼等毁于战火,虽经历代的重整培修,直至近代的战火依然没有放过这些名胜古迹。到了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解甲归田,入寺为僧,重修庙宇百余间。此时,殿阁雄丽,规模宏伟,为皖中地区遐迩闻名的古刹之一,亦为合肥明教寺的上院,被称为“小九华”。山上,还有抗金英雄葛升墓、吴国都督周公庙,以及文昌阁、真武庙、观音堂、藏经楼等胜迹遗址,可让游人发思古之幽情。

紫蓬山如此有名,来合肥半年中竟然浑然不知。那天竹林忽然提出要游紫蓬山,我纳闷地说,这么冷的天去什么紫蓬山哟,你不怕被冻成紫竹,我还怕受了冻红的发紫,赶明儿我就得改名为沙“紫”柳了。嘿嘿,平时你讲起古典来一套套的,这回呀,你可不如我了。那山上有一个三国名将叫什么李“店”的墓,这你知道吗!什么李店呀,是李典吧。对,反正就是这个人埋在那里!喔,那我非得去一趟不可。

腊月的风很凉,好在阳光明媚到也另有一番情趣。

呵呵,今天来的还正是时候,正赶上紫蓬山在扩建不收门票。一路行来只见路边散乱地堆放着许多偌大块的灵璧石,似乎在等待着在景区里安置(在以后的文章里会介绍它的来历和用途)。拿出数码在那透着千古灵气的奇石边拍了几张,效果不知怎么样。沿着山路走进紫色的松林里,突然闻听到一种奇妙的音乐声响,像大海岸边的拍岸的海涛一般——哗哗、啪啪;万匹奔马的踏响——挞挞、达达,我拉住竹林让她和我一起静静地听。我说,你听到什么了?她不解地答,不就是风吹树林松叶的响声吗?我说,不对!你听,黄河协奏曲——风在吼,马在叫;大海在咆哮,高山在欢跳。再听呀:

翠微紫蓬山,松林唤新春。

美景步步惊,庐阳日日新。

奇石闪灵光,紫林布千寻。

入山觅恬静,欣闻松涛声。

山深处,成片的松林在风气云涌中被风吹拂着发出一阵阵海涛那般的声响,在林间的小道上,听着这如同诗一般的美妙的交响曲,我如饮了过量的美酒那般痴醉了。阳光透过密密的松针洒落在我们的脸上、身上,我对竹林说在这里静静地站上几分钟,让我把松涛的赞歌听个够吧。

“蜀汉兴师到此间,山高路险几人攀。重重云锁孤峰外,唯有松涛不自闲。”这是那个古人的诗句?想不起来了。“地灵境胜自天成,山色溪光照眼明。依枕玉屏开画嶂,松涛时和晚钟声”。这又是谁的诗词?怎么都想不起来啦!

那千百种不同声音集合的音乐,又在松树的枝干间掠过来了,如海涛,似奔马一波波地涌进我的耳际。那欢快地颤抖、惊剧地跳跃、如泣如诉地叹息、似史诗般地咏唱、像夜半江岸的钟声······

篇5:登紫柏山的写景作文

登紫柏山的写景作文

今年暑假特别的热,最近还好凉快了许多,于是妈妈趁着天气凉爽就带我回老家汉中玩。我特别喜欢回汉中,因为那里有我的好多好多亲戚和我喜欢的小伙伴们。我最爱的就是我的雪丽姐姐,虽然我叫她姐姐,可她的女儿和我差不多大,谁叫我辈份高呢。

回到汉中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妈妈就带着我就和雪丽姐姐一家一起去爬位于汉中留坝很有名的`紫柏山,一路上我和姐姐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小侄女乐乐开心的玩着、聊着讲着各自在学校的趣事,看着窗外美丽的风景,别提有多开心了。不知不觉,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紫柏仙山,山太高也太陡峭,于是我们选择坐缆车上去,我选择了轿厢是红色的缆车,我和妈妈开心的坐了进去,这是第一站,坐在缆车上,我看着两边美丽的风景,天山一色、风景如画,那些大山就像都披上了厚厚的绿色外衣,就像绿色的树的海洋,壮观极了,缆车越上越高,景色也越来越吸引我,大自然太伟大了,真是崇山峻岭,一山比一山高呀!我们脚下却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因为底下是悬空的,妈妈往下一看吓的直叫,我可一点不害怕,只觉得好刺激,好好玩,我喜欢坐缆车。这时缆车轿厢外传来阵阵鸟鸣,声声入耳,一些不知名字的外观美丽的鸟儿从我们旁边飞过,停在不远处的树上,离我好近,真想伸手跟它打个招呼,这时感觉自己也在空中飞翔。

到达了下缆车的地方,也就是到了紫柏仙山的半山腰,剩下的就要我们自己去登上去了,我们爬山很吃力但很开心,刚爬了有一半,大人们都累的筋疲力尽了,但我们小孩却一点都不觉得累还一步一步往上爬着。到了山顶虽然只有一座比较破旧的已经掉漆了的小亭子。但是我们爬到山顶上的成就感已经高于一切。尽管我们爬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因兴奋跳起来的力气我还有的是呢!

这次的爬山旅行让我非常满意,也是最开心的一次登山。

篇6:薄山湖风景区导游词

今天我们将登船游览薄山湖风景区,去领略大自然赐予驻马店的瑰宝。

在去景区的途中,我把景区的基本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薄山湖景区距确山县城20公里,占地面积66平方公里,潮水面积22平方公里,她是一个狭长的山谷湖泊,山环水绕,绵延25公里,如果我们从天空向下俯视,薄山湖像一条腾飞的青龙,酣醉于青山峻岭之间。湖两岸有十万亩森林,覆盖景区山峦、岛屿,环绕湖周。薄山湖景区由朗陵景区、大坝景区、东大山景区、九子沟景区国部分组成。今天我们游览活动主要安排在湖上,其间我们要游览湖心岛、毛竹林、九子沟,游湖还途经灵龟岛、“绿色长城”、大钩潭、禹王治水、处、骆驼岩、将军壁、猴儿崖等,整个游程约15公里,需要3~4小时。

现在,我们站在薄山湖大坝上。它雄伟壮丽,拔地而起,把薄山和李岗山紧紧连接在一起。大坝高48米,长545米,坝顶宽8米,库容6亿2千万立方米。大坝东边这座山叫薄山,古时属朗陵县,西汉高祖四年设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的结合部。西南是连绵起伏、巍峨雄壮的千里桐柏山;西北便是雄伟壮阔的千里伏牛山。薄山即是临近、迫近大别山的意思。

游客朋友,请大家向前看,我们左前方的这个小岛叫湖心岛,小岛呈椭圆形,像一条大鲸鱼,随着湖水水位的升降与南面的小岛若即若离状若母子。人们赞美湖心岛为“山依碧水水绕山,山幽水静鱼鸟欢,世人都晓西湖美,人上湖心赛神仙”。湖心岛以植物景观最具特色,岛的东南面是一个大型自然植物园,有南北植物470多种,其中最珍贵的植物有杜仲、野大豆、南京坷楠树、日本花旗松、野皂英等。这里是植物科普游览的园地。

听景不如看景,好了,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下船信步湖心岛,走进桃花源吧。大家都知道黄山的迎客松,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棵树我们叫它薄山迎客梨(棠梨),它以昂扬的姿态欢迎各位的到来。前方这座亭子叫迎曦亭,是观赏湖光山色的眺望点,在这里,正对我们的这座山叫老虎岭,如果是傍晚,夕阳辉映下,就像一幅“一虎来饮水,惊走打鱼船”的泼墨画卷。

大家看左前方湖中一扁圆形的小岛,岛的中部绿树青青,岛的两头芳草菌茵,酷似一只惟妙惟肖的观赏佳品绿毛龟,这就是万年灵龟岛。相传是一只万年灵龟好心救了过海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但是又被粗心的蓝采和误了封仙机会,在这等了三千多年,化作这座万年灵龟岛。好了,现在请大家回到船上,继续我们的游程。

告别了鸟语花香的湖心岛,我们下一个景点是翠竹溪。竹系禾本科多年生植物,我国竹的种类繁多,约250余种,以江西奉新的大毛竹、广西花坪的纺竹、湖南君山的湘妃竹、四川重庆的慈竹、安徽池州的罗汉竹最具特色。毛竹原产我国,生长快,产量高,材质好,用途广,是我国经济价值最高、栽培面积最大的竹种。毛竹竿高通直,竹材坚韧,纹理直,蔑性好,具光泽,是良好的建筑和竹器用材,又是造纸的优质原料,还可制造乐器,工艺品等。我们前方这个港湾通向一条优美的山谷,那就是毛竹林景区。河南信阳、南阳、驻马店市为毛竹栽培的北缘地带,在小地形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发育成林,您可以感受一下这条山谷的地形与众不同之处。您看这片毛竹有的粗壮,有的稚嫩,满眼弱翠葱茏。竹以其有节、中空、常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可入诗又可入画,赞美竹子如“未曾出土先有节,即使凌云也虚心”。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爱竹,他常引用苏东坡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好了,大家照过相后我们就到下一个景点“绿色长城”。随着游船的前行,我们将要到达湾转景变的S型大峡谷了。现在请各位向右前方看那道山脊,您看它像不像咱们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呢?这里就是薄山湖“绿色长城”景区。薄山湖还是鸟的王国,主要有鹤鹰、白鹭、灰鹭、雉、莺鹊、啄木鸟、鸥、斑鸠、布谷鸟、百灵、白头翁、画眉等,大家看湖边那些悠闲散步的白鹭,它是鹭科鸟类中最为秀美的一种,有著名的诗句为证:“一行白鹭上青天”。过去只有在千古诗句中才能领略的意境,在眼前的薄山湖却是一幅平常景象。

薄山湖控制流域面积580多平方公里,湖内河汉纵横,四周山峦起伏,植被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这些优越久地理环境,形成了湖内适宜多种鱼类迅速生长的有利条条。据不完全统计有墨鱼、黄刺鱼、龟、鳖、黄鳝、虾,蚌、螺等,还有在中原地区不多见的鲳鱼、金色鲤鱼、鳊鱼、白鳝、翅腰(当地俗称)等。最好的要算桂鱼了,桂鱼也叫花鲫鱼,体形似鲫鱼,比鲫鱼宽而肥,头部和背部有圆形黑斑,它的肉特别细,特香,吃起来味道独特,是名贵的上等鱼之一。薄山鱼要用薄山湖的水来婉才好吃。客人最为称赞的是四种清炖鱼,即清炖花鲢、清炖鲳鱼、清炖鲫鱼、清炖甲鱼。今天中午大家就能品尝到我们薄山湖的“全鱼宴”了。

现在横在我们面前的这道长的山岭,叫“舌头山”,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是疏青衣水通溱水(溱水河),薄山湖就是接头河堵坝而成。当年禹王带领部下皋陶一队人马,来到这儿,发现“舌头山”阻挡上游来水,夏季洪水泛滥成灾,禹王就和他的部下驻扎在“舌头山”对岸的亮子冲上,开挖“舌头山”。人们为了纪念禹王治水,在亮子冲山建有禹王庙,白龙庙现在仅存遗址,庙里的龙碑被当地老百姓收藏保存完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