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与玉海楼的导游词(精选6篇)

美事文档网 时间:

“傻了吧”投稿了6篇浙西与玉海楼的导游词,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浙西与玉海楼的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浙西与玉海楼的导游词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每个时代总有一批知识分子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书,而且印书、藏书。到晚清,浙江就有四大著名的藏书楼:浙北南浔的嘉业堂,浙东宁波的天一阁,嘉兴海宁的别下斋,还有温州瑞安市的玉海楼。嘉业堂、天一阁我都曾多次进去过,而玉海楼却一直无缘观览。今年四月,我到温州开会,会后专门去瑞安参观玉海楼,以了却自己的一个夙愿。

那天上午春雨霏霏,我在友人的陪同下,走近这幢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逾百年的玉海楼。据友人介绍,玉海楼为清代大儒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所建。“玉海”原为书名,是南宋礼部尚书王应麟所写,他自诩此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而此意思正符合孙氏父子建藏书楼的本意。因此,就借书名为楼名,将藏书楼取名为玉海楼。

此刻,这座建于1888年的江南著名藏书楼,以一种典雅、古朴的风韵,呈现在我的面前。白墙黑瓦,飞檐翘栋,没有宏大富贵的气派,却有精致内敛的风韵。友人告诉我,玉海楼集藏书功能、浙东优秀民居特色和私家园林风范于一体,占地8000平方米,由藏书楼、百晋陶斋、孙氏故居和后花园四个部分组成,三面环以池塘,面阔各五间,楼有廊,前后相通。孙诒让先生生前多在此著书,并收藏了百余块晋砖,所以,这里有个“百晋陶斋”。斯人已逝,晋砖依旧在,不禁让人有些唏嘘。

走进藏书楼,可以看到孙衣言先生的玉海楼藏书记。其中有,“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这样几句话,这大概是孙氏建藏书楼的初衷吧。玉海楼原有图书八、九万卷,均系孙氏父子悉心搜求所得,其中多乡帮文献、珍籍善本。孙诒让卒后,善本图书多归杭大收藏。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我想像,当年一些渴求知识的“乡里后生”,长衣马褂,在这里静静地翻阅着自己喜爱的书籍,汲取着人类知识的精华,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玉海楼的藏书楼左右游廊相通,虽然是下雨天,却可以在前后行走而不撑雨伞。从书楼的建筑来看,可以明显看到仿照了天一阁的模式。

玉海楼最有建筑品位和文化内涵的,还数孙氏故居。整幢建筑古朴典雅,前后三进,依次为门厅、花厅、正楼,走在里面,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门楼五间加两廊,花厅五间,正楼七间,在同一轴线上,左右对称,规模、级别依次提高。厅与厅之间用大小天井分开,解决了采光问题,意寓四水归堂。

在玉海楼内徜徉,我仿佛看到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衫马褂、面容清秀的孙诒让在这里著书研学,读书会友。孙诒让幼承家学,从小随父居北京,游江苏、安徽、湖北三省。期间结识了大江南北的巨公名流,前辈学者俞越、座师张之洞都很喜爱他。同治七年,孙诒让考中举人。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却官运不顺。光绪元年,他三应礼部试不第,从此离开官场,埋头治学。自1888年其父孙衣言为他建楼至19离世,他的活动多以玉海楼为轴心。这间,正是晚清东西学冲突与融合最为剧烈的时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其间还发生了甲午战争、百日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重大事件。孙诒让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在寻求富国强民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将永嘉学派的经世之学传承发展,以达到“振世救敝”和“富强之原,在于兴学”的改良目的。孙诒让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三部代表作,奠定了他“清代礼学集大成者”的地位。他的《周礼正义》,倾注了他二十七年的精力,七易其稿,被梁启超誉为“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

玉海楼如同一个文化坐标,将19世纪的温州文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以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堪称当时温州文化的领军人物。他们上接王开祖、林石、周行己、许景衡、陈傅良、叶适等开创的永嘉学派,后承启晚清东瓯务实创新的事功学说。特别是孙诒让,其后半生以弘扬传统学术为己任,将经世致用广布于世,并于国家变革之际,身体力行,革故鼎新。“先生于礼学至博,独步海内,与事虽有今古文之殊,然不能不叹服之。”这是康有为对孙诒让的赞扬。

离开玉海楼时,春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回望在雨中的玉海楼,更觉古朴典雅,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我想,古人曾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孙诒让这位书生,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颠覆了这句话。他不仅一生著作等身,而且经世致用,在18至1908年的十余年间,先后在温州、丽水等地办了新式学堂三百余所。在他的倡导下,瑞安在一年中就有二十余人东渡日本,在浙江教育史上开了留学国外的风气。

虽然他只活了61岁,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后辈的心中,就像这座玉海楼一样。

篇2:浙西与玉海楼的导游词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杭州。 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

地理位置优越 历史沿革悠久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为邻,省会杭州市与上海市两地高速公路距离为130多公里。

浙江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居中国第一。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岛屿3061个,是中国岛屿最多的一个省份。

浙江有雁荡山、普陀山、雪窦山、天目山、天台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等名湖,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杭州千岛湖,有钱塘江、楠溪江等名江。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与钱塘江汇合。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18℃。按单位面积计算,浙江水资源量居全国第4位。浙江素有中国“东南植物宝库”之称,树种资源丰富。“活化石”银杏等50多种野生植物列入国家珍稀保护名录。已知野生动物1900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20多种,占全国野生保护动物的1/3。浙江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在探明储量的矿产中,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居中国第1位,萤石居中国第2位。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浙江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

人口区划

全省年末常住人口4980万人。除汉族外,约有40万人口分属53个少数民族成分,其中畲族约20万,回族约2万。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就在浙江丽水市。浙江行政区划分为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省辖市,下设36个县、22个县级市、32个市辖区。

历史沿革

浙江历史悠久,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区一带活动。进入新石器时代,浙江境内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相当广泛。全省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百处以上。三国时期(220-280年),浙江有省的建制。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浙江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的雏形成形。南宋王朝(1127-1279年)建都临安(今杭州),历时150年。明朝(1368-1644年)浙江省名正式出现。 历史上,浙江经济较为发达。丝绸、制瓷、造纸、印刷和造船业等居当时中国领先地位。浙江人才辈出。思想家王充、王阳明、黄宗羲、龚自珍,诗人贺知章、骆宾王、孟郊、陆游,科学家沈括,戏剧家李

渔、洪昇等都是杰出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巨匠鲁迅、茅盾,教育家蔡元培,著名科学家茅以升、竺可桢、钱学森、陈省身,以及李叔同、王国维、夏衍、艾青、徐志摩、陈望道、马寅初、金庸等一批名人均为浙江人。

文化艺术:古迹众多 自古闻名

史前文化

距今1万年的上山文化遗址、7000-80前的跨湖桥遗址、6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和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浙江悠久灿烂的史前文化的杰出代表。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稻谷,榫卯结构清楚的木构件,以及色彩鲜艳的漆碗,依然能吹出动听音响的陶埙、骨哨等。良渚文化以发达的黑陶制作和精美绝伦的玉器制作闻名,曾经存在世界上早期的大规模犁耕稻作农业、大型营建工程及社会组织形态。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文博古迹

浙江文物古迹众多。现有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杭州六和塔、岳飞墓,宁波保国寺、天一阁,绍兴古纤道、大禹陵,衢州南宗孔氏家庙,湖州飞英塔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居全国第5位。

浙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早的省份。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40余个。国有馆藏文物总数达79万余件。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现馆藏文物有7.3万余件。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等在中国众多的博物馆中具有鲜明特色。

浙江的藏书之盛在中国自古闻名。宁波天一阁、杭州文澜阁、湖州嘉业堂、瑞安玉海楼等著名藏书楼在保存古代文献、培养人才、促进学术研究等方面素负盛名。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

戏剧

越剧是中国主要剧种之一。20世纪初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曲调优美婉转,细腻抒情。早期全部由女演员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合演,越剧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国内最具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较有影响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等。改革开放以来,以“小百花”为代表的浙江越剧群体迅速崛起,创作演出了《西厢记》、《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藏书之家》等优秀剧目。

浙江的戏剧艺术底蕴丰厚。除越剧外,浙江还是中国古老南戏的诞生地,并拥有婺、绍、瓯、甬、姚、湖等多个剧种。

书画图书

浙江的书画艺术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曾出现王羲之、吴镇、赵孟兆页、吴昌硕等浙籍书画大家,现当代又出现了黄宾虹、潘天寿、沙孟海等知名书画家。成立于1928年的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为国立艺术院),是中国最早的美术高等教育学校,现已成为美术人才辈出的摇篮之一。成立于19的西泠印社是中国最早的研究印学为主的学术团体和专业金石书画出版机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绍兴兰亭因东晋(317-420年)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作《兰亭集序》而成为中国的“书法圣地”。

浙江是中国兴办近代图书馆较早的省份之一,全省现有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92个。已有百年历史的浙江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藏书量为516余万册(件)。

民间艺术

浙江浓郁的乡土风情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三雕一塑”——东阳木雕、青田石雕、温州黄杨木雕和“瓯塑”蜚声中外。剪纸、刺绣、染织、编织和灯彩丰富多彩。以嘉兴秀洲、宁波慈溪和舟山为代表的农民画和渔民画充满了生活劳作气息。浙江民间的舞蹈、音乐、器乐、戏曲、曲艺独具特色。国家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品名录中,浙江省有37个项目42个保护单位列入,入选数居全国第一。

经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发达

综合实力

浙江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协调发展。浙江生产总值为15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达3168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975美元),增长11.6%。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568亿元和1298亿元。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前列。

产业结构

目前,浙江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9:53.9:40.2。全省产业结构以轻型工业为主,重化工产业开始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轻纺、机械、电子、食品、皮革、纺织、工艺品、服装等行业在国内甚至国外市场有较强的的`竞争优势。20,浙江实现工业增加值为753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5655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7.9%,为199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浙江中小企业数量多。拥有各类中小企业30多万家,占总企业数的99%。全国500家最具成长型中小企业中,浙江占21%,成为拥有成长型中小企业最多的省份。全省还有一批产品市场覆盖率较高、竞争力较强、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的优势企业,如娃哈哈集团公司、万向集团公司、浙江纳爱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所有制结构

浙江以产权制度为突破口,国有资产总量和运行效率大幅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提高。在全省电力、通信、自来水、煤气供应等行业,在化学、冶金等资本密集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及在电子、医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有较大比重,国有企业还通过产品、技术和设备的扩散,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浙江个体私营经济比较发达。截止年底,全省私营企业约41万家,总资产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1540家。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入围202家。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浙江占19席。

区域特色经济

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发达。全省区域性块状经济涉及制造、加工、建筑、运输、养殖、纺织、工贸、服务等十几个领域,100多个工业行业和3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业。区域特色经济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全部工业产值的49%。乐清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诸暨珍珠和大唐袜业、浦江水晶工艺品等在全国享有盛誉。集聚化发展带动块状经济的提升。民营经济通过集聚发展,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块状经济,有效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据调查,目前全省拥有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群500多个,其中50多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专业市场

浙江有“市场大省”之称。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多、规模大、综合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商品交易范围基本覆盖生活、生产资料的所有领域,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生产资料市场为后续,其他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商品交易网络。2006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64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额8247亿元,已连续居全国榜首。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是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2006年成交额分别达315亿元、301.1亿元,在同类市场中均居全国第一。浙江人还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浙江商城”、“温州街”和其他市场,在境外也创办了一批市场。

自然地理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北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为邻,省会杭州市与上海市两地高速公路距离为130多公里。

浙江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居中国第一。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岛屿3061个,是中国岛屿最多的一个省份。

浙江有雁荡山、普陀山、雪窦山、天目山、天台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等名湖,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杭州千岛湖,有钱塘江、楠溪江等名江。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与钱塘江汇合。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 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

按单位面积计算,浙江水资源量居全国第4位。经济林、竹林资源丰富,毛竹产量居全国前列。名优特产多。茶、桑、柑橘等中外著名,山核桃、香榧等干果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中国“东南植物宝库”之称,“活化石”银杏等50多种野生植物列入国家珍稀保护名录。已知野生动物1900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20多种,占全国野生保护动物的1/3。浙江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在探明储量的矿产中,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居中国第1位,萤石居中国第2位。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浙江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

人口区划

全省总人口4679万人。除汉族外,约40万人口分属53个少数民族成分,其中畲族约20万,回族约2万。全国惟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就在浙江丽水市。

浙江行政区划分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11个省辖市,下设36个县、22个县级市、32个市辖区。

历史沿革

浙江历史悠久,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区一带活动。进入新石器时代,浙江境内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相当广泛。全省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百处以上。三国时期(220-280年),浙江有省的建制。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浙江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的雏形成形。南宋王朝(1127-1279年)建都临安(今杭州),历时150年。明朝(1368-1644年),浙江省名正式出现。

历史上,浙江经济较为发达。丝绸、制瓷、造纸、印刷和造船业等居当时中国领先地位。浙江人才辈出。思想家王充、王阳明、黄宗羲、龚自珍, 诗人贺知章、骆宾王、孟郊、陆游,科学家沈括,戏剧家李渔、洪升等都是杰出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巨匠鲁迅、茅盾,教育家蔡元培,著名科学家茅以升、竺可桢、钱学森、陈省

身,以及李叔同、王国维、夏衍、艾青、徐志摩、陈望道、马寅初、金庸等一批名人均为浙江人。

[杭州概况] 地理位置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 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市内有钱塘江、东苕溪、京杭大运河、萧绍运河和上塘河等江河。钱塘江水系包括新安江、富春江。新安江水库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水库,库区面积57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78亿立方米,库区内有大小岛屿1078个,故又称“千岛湖”。杭州市中心的西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

2.8公里,水面面积5.66平方公里。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市西南部的主要山脉为天目山、白际山、千里岗山,东南部为龙门山。临安市西部与安徽省交界的清凉峰。

篇3:玉海楼作文700字

玉海楼作文700字

建筑之所以留存下来,因为它是艺术,因为它超越实用。

北京有长城,西安有大雁塔,曲阜有孔庙,瑞安有玉海楼。

玉海楼带有浓浓的书卷气,生来就该待在清雅的江南。她的古朴、她的深幽、她的神秘,无不吸引着每一位文人墨客。

青石板、灰瓦砖,似乎就是为一个朦胧的雨天而存在,清脆细碎的雨声,落在玉海楼里,一下一下,叩着这座古老藏书楼的大门。它们守卫着悠久的文化,朴素而又优雅,如此不起眼的墙和砖,正是因为这浓浓书香,才得以长存。

江南是水做的,玉海楼也是。她三面环水,仿佛是依偎在水的怀里。水是那么安静,沉静得听不到一丝水声,而又不显得多么死气沉沉。它是缓慢地、轻盈地在流淌,悄无声息,也许是怕惊扰了沉眠于此的珍籍善本。水是没有表情的,可来往的人总能看见他们倒映在水的脸,或愁苦或愉悦。也许就便是此地无声胜有声吧,这一弯流水如同玉海楼成长的见证者,用那水流,串起玉海楼的历史。

玉海楼还有莲。它在这里有多久了?一年一年,盛开不衰。纯洁、高雅,莲是那样无暇的存在。就如同这楼、这人。莲也生在水里,也跟流水一样澄澈,它就像那优雅的精灵仙女,点缀于楼间,使她不仅有书卷的古板,更添生命的活力。

无论风雨,无论昼夜。

玉海楼一直都在发光,她的心脏一直都在跳动。光芒仿佛都有意汇集到她身上,照亮深藏其中的美好。再庞大的`时间也改变不了她,此刻,她即是永恒。

她绝不只是一座藏书楼而已,她已经有了灵魂。

那不只是她的拥有者所赋予的,而是更多人,更多像这样热爱她的人给予的。正因为如此,她才那么灵动。她有风雨后的沧桑,有磨难后的耀眼,有痛苦后的深沉。

她就是那样的存在啊。

她的意义绝不只是停留在物质上的,她给我们带来的一切,都是无价的财宝。

篇4:望海楼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望海楼入口】

欢迎各位来到泰州凤城河风景区参观游览,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凤城河风景区的一部分——望海楼景区门前。首先我们看到在大门的正中有这样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江左胜境”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的大书法家沙孟海所书。这四个大字道出了整个景区的气势。江左指的是泰州的地理位置,长江自西向东流向,泰州处于长江的北岸,所以称为江左。两侧的匾额上分别还有四个古朴典雅的大字为“汉唐古郡、淮海名区”,是由当代草圣林散之来泰州时挥毫留下的墨宝,凸显了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在两侧的这副楹联“胜势壮东南遥望云霞出海曙,名园环左右喜迎梅柳渡江春”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所书。由此也可以感受到我们整个景区的历史人文气息。下面请各位随我一起进园参观,感受一下我们景区的历史文化。

【泰州概况】

望海楼景区占地7.4公顷,进入景区,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望海楼景区的核心景观————望海楼,在望海楼的西侧有文会堂,东侧有州城遗址、古城池地雕广场、碑苑等等,接下来我们一一参观。我们第一个要去参观的就是东侧的碑苑景块。在参观之前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泰州,泰州地处于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在刚开始的时候这里并不叫泰州,因为地处大海一滨,是东方之洲,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古称“海阳”,初汉的时候开始设县,当时的泰州地处海边一处高地,所以称为“海陵县”,这个“陵”就是高地的意思,东晋时设郡,叫做“海陵郡”,到南唐的时候始为州治,先民企盼“龙凤呈祥、国泰民安”,于是就取“泰”字来命名,命名为“泰州”,一直沿用至今。刚才我们在入口处看到的匾额“汉唐古郡、淮海名区”是当代草圣林散之所留下的墨宝,其实历史上这八个大字不是仅仅说泰州的,说的是“四陵”,哪四陵呢?泰州是海陵,扬州是广陵,常州是兰陵,南京是金陵。当年林散之来泰,觉得这座城市充满了历史人文气息,所以特意留下这八个大字。

【碑苑】

前面我们看到这一个景块就是碑苑,从外围上看是一片竹林,其实在竹林的深处隐藏着20块形状大小材质各异的石碑,展示了20首古往今来文人歌咏我们泰州的诗词。从内容上来说,涵盖了从晋朝到当代的一些名作,历代描绘泰州的诗词,其中不乏有左思、王维、陆游、郑板桥等一些大诗人。从书法上来说,有2件是采用的原件,分别是当代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和明代储罐的一首《自柴墟归海陵》,而另外18首分别是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8位知名的泰州籍书法家所写,这其中有许多国内顶尖的书法家,包括中国书协理事王东龄等。书法形式也有篆、隶、草、楷、行几种字体,现在我们就一起穿过碑苑,通过古人的诗词来了解一下泰州。

进入碑苑,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赵朴初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这首《踏莎行》是赵老在1993年看过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后为泰州题写的。“州建南唐,文昌北宋”讲的是泰州南唐建州,在北宋期间文风大盛。“名城名宦交相重”说的是泰州历代“名宦”很多,仅北宋就出了五位宰相。晏殊、范仲淹的名句很多,于是赵老就信手拈来,联词成句:“月华如练旧亭台,清词范晏人争诵”。下阙“朗润明珠,翩仙彩凤”赵老是继续用典故,写的是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讲梅兰芳清润歌喉。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他也是第一位将中国的京剧传到国外并获得国际盛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受到万人的敬仰。“重光殿宇古招提”是说千年名刹光孝寺。光孝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赵老当日泰州之行,目的之一就是推动光孝寺的修复。最后一句“放翁大笔今堪用”写的是大诗人陆游,陆游曾为光孝寺题写碑文。所以赵老借放翁语表达法炬复燃的信心。

第二块石刻上的诗词《海陵》是宋代刘攽所写,作者刘攽是宋仁宗庆历年间的进士,曾任过泰州通判。书者是刘灿铭,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碑苑里一共有三位书法博士,刘灿铭就是其中一位,现为中国美院书法博士,南航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书协会员。

第三块石刻上的这首是清代孔尚任在泰州编写桃花扇时创作的《宗定九自广陵来访,同黄仙裳、交三、秦孟妮即席分赋》,题目中提到的黄仙裳也是孔尚任后来写进《桃花扇》里的主要人物。我们河对岸的桃园就是为了纪念孔尚任的。书者是泰州书画院的老院长俞振林,因为他是学国画出生,而后才转攻书法的,所以他的书法也是自创一派,有点像汉隶的转型,也有点像写经文的字体。

第四块石刻上的《五月泰山岳祠闻杜鹃》是清代邓汉仪所写,泰山岳祠指的是城西泰山公园的岳王庙,是为了纪念岳飞而建的。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他一生转战大江南北,曾经在泰州抗过金兵,屡打胜仗,所以在泰州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岳飞打仗的故事。书者吴为山,是中国雕塑院的院长,书法主攻的是鲁迅体,等会我们到了文会堂可以看到他的雕塑作品。

第五块石刻上的是清代王士禛《冬日登海陵德香阁》,作者王士禛是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他在当时声望很高,康熙帝曾经征集他的诗,得到300首,名为《御览集》。王士禛喜好交游,遇佳山胜水,名刹古迹,必登临赋诗。这首诗是他当年来泰州郊游的时候所写的。书者是顾庆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

第六块石刻上的是宋朝吕夷简的《西溪牡丹》,吕夷简曾担任泰泰州西溪盐监,西溪是一个产盐重镇,在当时,西溪人酷爱种植天下名花牡丹,吕夷简见此,也移植了牡丹一株,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能开上数百朵花,为海滨一大盛事。这首诗由省书协副主席阙长山所书,阙长山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现为常州书协主席,常州书画院院长。

第七块石刻上的这首是宋朝文天祥的《泰州》,诗中“天目”指的是天目山,位于姜堰市境内,“长淮”,即是长江和淮河,指江淮大地。这首诗说的是当时文天祥被囚禁在他乡,在南宋的地域之外漂泊,生活颠沛流离!后来辗转在江淮大地,只看见大海茫茫,无边无际。书者为朱天曙,也是一位书法博士,现在在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第八块石刻上的是清代蒋春霖的《满庭芳》,作者蒋春霖曾经为避兵乱流落泰州溱潼。书者张舜德曾为泰州市书协副主席,其作品曾多次选入国内各大碑林中。

第九块石刻上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海陵监李瑞公后庭十韵》,“古城连废池,规划自初心”,从这首诗里可以感受当年这一片海滨之地的变化,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中心东移,泰州淮南大盐场步入快速成长的阶段,带动了泰州的繁荣,泰州这一带开始在荒凉中见到建设,风景也显得丰富,红亭、绿柳、小桥、深院,有了初步的繁荣的景象。书者周积寅,被称为国内“板桥体”第一人。“板桥体”融合正楷、隶书,掺和了行、草的笔法,形成独特的“六分半书”,显得潇洒新颖,览之无尽。

第十块石刻上的这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从弟惟祥宰海陵》,说明这里江海交会,气势磅礴,也反映了海陵在诗人心中的美好印象。这首诗由北京美协副主席傅家宝所书。

第十一块石刻上的这一首是清代郑燮的《渔家》,郑燮,号板桥,泰州兴化人,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也是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他的家乡兴化,泰州里下河这一带的渔民生活情景。诗中“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说明了以前我们里下河地区的老百姓大多都是靠水打渔为生。“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流露出了乡间打渔虽辛苦,但是别有一番野趣。书者陈仲明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跟我们景区也有很多的.合作,刚才看到的“碑苑”两个字就是由他所写的。

第十二块石刻上的这首《池上二小桥》的作者是曾致尧,曾致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祖父,在北宋期间曾任泰州知州。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都颇有政声。在北宋泰州政治社会安定,所以在那期间建了许多景致。诗里的二小桥,原来是在州署内藕花洲的两侧,藕花洲现已恢复在对岸桃园里,很可惜的是两座桥已经不存在了。

第十三块石刻上的这首是清代陈维崧的《相见欢 初夏行舟》。书者为陆越子,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导,他最擅长的是国画。

第十四块石刻上的这首《西溪书事》由范仲淹所写,北宋时期,泰州盐业生产相当发达,年产居淮南之首,而当时的西溪是产盐重镇。当年范仲淹就是在泰州西溪担任盐监,后来官至宰相。书者戴琪是泰州书画院院长,所擅长的是草书。

第十五块石刻上的这首《凤池笔颖》是明代凌儒所写,题目凤池笔颖说的就是海陵泰州的古景,当时的凤池即学宫泮池,遗址在国泰宾馆东侧,而近旁有南山寺塔,高插云间,每当夕阳西下,塔影落泮池内,宛如一支大笔,成为一处美景。虽然现在都已成陈迹,但看看现在的凤城河里,倒影了一个又一个塔影,楼影,桥影,凤池笔颖不是消失,而是更甚从前。书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黄明,他也是整个碑苑最为年轻的书法家。

第十六块石刻上的是清代周亮工的《海陵舟中》,书者为周志高,现为《中国书法》杂志的主编,中国书协常务理事。

第十七块石刻上的这一首是清朝胡海平的《光孝寺》,泰州的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最为有名的就属光孝寺了,它建于东晋义熙年间,距今已有近17的历史。可以说泰州是名僧的摇篮,这里的佛学院——光孝寺向世界各地输送了大批的佛教人才,全世界有名僧1050位,其中有68位都是从我们泰州光孝寺走出去的,将来我们还会建世界佛教名僧博物馆,向大家展示泰州的佛教文化。

第十八块石刻上的这首《对食戏作》,这是陆游晚年时所写。陆游的祖父陆佃在宋哲宗绍圣四年(10)曾任泰州知州,陆游在童年时代曾经跟随祖父在泰州生活过一段时期。这诗中“香粳炊熟泰州红”,是赞誉泰州香粳米的名句。“泰州红”是当时泰州的特产,有一种野稻的野香。

第十九块石刻上的这首是明代储瓘的《自柴墟归海陵》,采用的是储瓘的原件。原稿现存于泰州博物馆。储瓘,号柴墟先生,是明代泰州人。“柴墟”是泰州高港区的古称,当时从高港来海陵是扬帆而来,现在这一段引江河已经没有客船,主要用于运输。据《明史》记载,储瓘5岁就有读书过目不忘之本领,9岁就能写文章,人称“神童”,是明代泰州大才子。他27岁中解元、28岁中会元、又连中殿试二甲头名,官至吏部侍郎。

第二十块石刻上的这首《丽见海陵》,作者左思是西晋时著名文学家,诗里面说“海陵之仓,红粟流愆”,是说泰州是一个鱼米之乡,粮产相当的丰富,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经在《讨武曌檄》文里提到“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说的也是泰州这一带粮产丰富,仓储积累。书者为中国书协理事王冬龄,他被大多数人称为是当代活着的“草圣”。

【古城池地雕图】

好了,刚刚通过了古人的诗词我们稍微了解了一下泰州,下面请随我去下一个景块古城池地雕广场,更加直观的了解一下我们泰州的古城池。前面我们看到的这一片广场正中就是古城池地雕。这块铜铸地雕长10米,宽10米,占地整整100㎡。这是《道光·泰州志》里面的一幅泰州城池图,反映了当时泰州城的一些主要分布,现在我们走上去仔细看看,边上有个坡度,各位注意脚下安全。

首先,我们从这幅图中大体可以看出泰州城池的形状。古城泰州从高空俯瞰就像是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所以泰州也称“中华凤城”。头在南边的济川桥,而尾巴远在北边赵公桥,中间一大片就是凤凰的身体,而西山寺的木塔则是凤胆。城东西两侧各有一处凤凰墩,正好像凤凰腾飞的一双翅膀,这里也是古泰州城地势的最高点,东侧的凤凰墩就在我们对面的桃园景区里。这幅地雕图上最外面一圈波浪形的图案表示的就是现在您身旁看到的这条凤城河,它是古城泰州的护城河,距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护城河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也是第一道防御措施,它又叫做“城壕”,既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还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歼灭。第二道防御体系是城墙,将整个城区包围其中。(引导)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这里——望海楼,位于老城东南拐角处。对岸的桃园景区虽然与望海楼景区只有一河之隔,但是在旧时来说已经属城外了。

在整幅地雕图上您一眼望去,可以发现泰州有“两多”——桥多、庙多。泰州四面都没有山,到处都是水,水多必然桥多,新中国成立之初,经统计,泰州有大大小小的桥梁185座,最老的始建于唐宋。这些历尽沧桑的老桥,有的现在虽已消逝,但桥名和传说故事却流传至今。像隐龙桥,齑汤桥现都被恢复在对岸的桃园景区内。在泰州的这些桥中以税务桥最为有名,它是我国唯一以税务命名的桥,见证了当时泰州的盐税文化。泰州因为盐业发达,所以在城内也可以找到许多盐商修建的园林,其中包括日涉园。但城内分布最多、最广的还是泰州的寺庙。都说“穷吵架,富烧香”,因此宋朝也是泰州佛教文化的兴盛时期。除东山、南山、西山、北山、光孝、雨声、永宁、觉正、净因九大丛林之外,其他众多僧寺、尼庵不下于百十座。这里面又以光孝寺为最,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了。刚刚我们在碑苑也看到了描写光孝寺的诗词。

除了这“两多”之外,您还能找到满城林林总总的店铺,也可窥见当时泰州城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现在泰州的市中心就是在西坝这个位置。而在这里看到的“栖贤庵”就是现在我们大浦小学的原址。地雕图上写着“胡公祠”的地,这里的“胡公”指是安定先生胡瑗,他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这里是他曾经讲学的地方,地雕图上这棵银杏树就是当年胡瑗创安定书院时亲手种下的,如今已是千年银杏,这棵银杏雌雄共体、枝繁叶茂。

好了,看过泰州古城,我们从这里下去,注意脚下的安全。

【州城遗址】

各位请随我这边走,刚刚我们在地雕图上也看到泰州是一个四方城,最外面一圈是护城河,将城墙包围其中,前面我们看到的这一片就是州城遗址,是泰州仅存的一段老城墙了。它位于东城河的南岸,因为这里已经到了老城东南拐角处,所以呈“靴形”走向。泰州州城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各县拆城,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的先进,城墙已经失去了它的防御作用,反而会成为敌人占据的一个有利地形。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至次年8月州城全部被拆除。现在仅存的这段遗址在1986年6月被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仰望中的望海楼高大、壮美,线条流畅,外观三层回廊,显得古朴、高雅,顶层匾额“领江淮雄风”是由彭冲所题书的。彭冲解放前曾任泰州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建国后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

【文会堂】

在参观望海楼之前,我们先去看看位于望海楼西侧的文会堂,这两处景致都是宋氏结构,其实我们整个望海楼景区主要体现的就是我们泰州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泰州宋城的辉煌,大大小小的景块基本上都体现了泰州的宋文化,有始建于盛宋之初的望海楼、宋城古涵、文会堂等等。为什么泰州在宋朝会涌现这么多的人文景观呢?

因为在宋朝的时候,泰州无论从经济或文化上来说都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经济中心东移,吴越地区人口逐渐繁密起来。当时泰州州治范围较广,一直管到海边,管着东南沿海11个盐场。运盐的船无论是入运河还是入长江,泰州都是必经之路,所以历史上泰州盐税十分丰富,从唐朝开始泰州就成为当时全国十大盐税征集地之一,到两宋期间,全宋的赋源,泰州盐税曾占据天下之半。可想而知,泰州的经济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了文化事业的兴盛。在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名流。名倾北宋的五位宰相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吕夷简都曾在泰州任过职,或从业或主政。天圣元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监,而滕子京任泰州海陵从事,两人在泰州经常与一些文人交游,滕子京为人洒脱好友,于是就取“以文会友”之意,在州署建了文会堂,用作唱和。范仲淹还特地为此赋诗《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赋,在诗中范仲淹提出了“君子不独乐”这一观点。当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且重修岳阳楼时,范仲淹曾应邀写了《岳阳楼记》,篇中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鼎鼎大名的范、滕二人,其实早在这之前23年就已经在文会堂结有诗缘了。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一生“先忧后乐”的观点,其实始于泰州。文会堂也将作为国内另一个研究范仲淹的基地。

各位这边请,前面我们穿过一片竹海,就能到达文会堂。在穿过竹海之前我们不妨先停下脚步,看看面前的这两颗树,一颗黄连木、一颗朴树,造型非常特别,它们势同连理,相依相承,因此被叫做百年连理树,也是滕子京和范仲淹在泰州相识的精神连理。“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枝可能都见过,连理树您见过吗?在北京颐和园有着一颗象征爱情的连理树,而我们这棵连理树象征的是友情,同样也是游人见证友情和护佑亲情的“许愿树”。从树下走过,您就可以为您和您的家人许下美好的心愿。

篇5:扬州何园玉绣楼导游词

各位游客,请跟着我往前走。现在我们到了东园最精致的建筑群船厅了。厅是船形,汉白玉砌为船舷,四面玻璃透明无碍,人在厅中,犹如置身甲板。厅外地面用瓦片、鹅卵石铺成水波纹,给人以水意。而环顾四周,竟无一滴真水,船厅成为我国园林中旱园水意的经典之作。何园主人一生与船有着紧密联系,何家祖居安徽古雷池,因三面临水而改叫望江,主人为民为官为商,几乎天天与船打交道,楹联中的“船为家”就点出了主人有水就有我家的豪情。船厅周边的铺地,分别是“松鹤延年”的寿字、“如意莲子”的福字、“九鹿藏松”的禄字,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装饰图案。

下面我们登上一段小山道,去看一看读书楼。读书楼是何家大公子何声灏读书的地方。里面有当时大公子乡试试卷的复印件,以及当年考上全国第九名的喜报。何家先后出现祖孙两翰林,兄弟两博士,父女两画家,姐弟两院士,他们的故事分别陈列在玉绣楼的史料陈列馆里,大家到时再去参观浏览。

出了读书楼,我们现在走的是何园的复道回廊。说到廊,大家都知道最有名的是全长700多米的颐和园长廊,而何园的复道回廊总长度是它的两倍,达到1500余米。跟颐和园的湖廊不同,何园是楼廊,楼廊之妙,不在于长,而在于曲。复道回廊犹如彩虹飞落,环绕何家五大楼宇,使园与宅、中与西、闹与静融为一个整体。因此何园复道回廊坐享“第下第一廊”的美誉。

我们沿着复道南行,就进入了何园的园居部分。我们先去看一座独立的小苑“赏月楼”,这是园主人母亲生活的地方,是专为吃斋念佛喜欢独处的母亲建造,围绕着“奉亲”的主题,你们看就连从法国进口的铁铸栏杆上还镌刻着“延年益寿”的字样。

篇6:扬州何园玉绣楼导游词

现在大家看到有点欧式特点的楼房就是主人起居的地方,前后两栋用回廊围成了院落,院里栽种的是广玉兰和绣球树,所以取名玉绣楼。玉绣楼中西合璧,主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串楼理念,房间里使用西洋的吊灯、壁炉等。各位游客,你们注意看一下,在两边的廊道上,为什么要留下六个圆孔呢?是留给佣人从楼下递送饭菜和物件的的通道。因为那时规矩大,下人是不能到上房走动的,更不能上楼。

现在我们下楼去何家的正厅“与归堂”,这是扬州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楠木厅。楠木厅为主人会客之用。大厅所用的 9毫米玻璃在当时是进口的,是用同质的黄金换的,采光效果特别好,一扫中式厅堂的封闭、古板和沉闷,洋溢着开放、敞亮和明快的气息。不过,可惜的是玻璃的上面现在有一个弹孔和一道裂纹,弹孔是红卫兵留下的,裂纹是拍戏时留下的。 下面我们一起去何家祠堂,去认识一下何园曾经的主人们。我先带大家去看一口古井,我们看到的井一般是建在屋外的,但这口井为什么建在屋内呢?其实关于这口井的存在一直都有争论,一种说法认为具有空调作用,用作空调的话,就应当在屋内两侧各建一井,而这口井明显不是空调,它只有一口,且建于屋子的一侧。第二种说法是因为井在屋子东侧,和风水有关,但史书上未有先例记载。第三种说法是因为井建在祠堂内,是对祖上恩德的铭记,叫做饮水思源。各位游客,您觉得哪种说法更有道理呢?

相关专题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