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组织战略体系的结构性束缚(整理2篇)

美事文档网 时间:

“铁汉柔情小漂亮”投稿了2篇现代组织战略体系的结构性束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现代组织战略体系的结构性束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现代组织战略体系的结构性束缚

高速变化的动态企业环境

现在许多企业战略管理失败,各有各的说法,什么战略目标不明确,决策管理系统不先进云云,驾驶着手扶拖拉机在高速变化的路上跑,什么原因跑不快呢?车上的专家车外的专家,都指指点点,有的说高速公路变化太快,拖拉机需要加上个决策管理系统的方向盘;有的说运营过程太慢,需要加个最新的ERP;有的说给车加个新的护身符,每个环节套上根价值链;有人说应该在开车的司机身上追加点执行力;有人说车子缺少润滑油,要加点人性化管理多点企业文化。每个人都冠冕堂皇地以变革的名义,我倒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这战略管理的车子已经彻底过时了,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了。

从企业的战略环境上看,企业的外部环境自由化动态化程度越来越高,不论在国际贸易的政策上、空间上;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上;在市场需求的变化性上;还是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上,不可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一只蝴蝶煽动的翅膀可能影响几天后的天气变化,自然界的混沌效应正在企业界发生作用,一个老外在伊拉克被绑架,可能会影响我们企业经理爷们汽车油费的上升。就事而事的讨论,今天的狩猎环境已经大大的变化了,经过几千年的进化,羚羊的奔跑速度已经比子弹还快,狼已经长出翅膀,狐狸已经用上了雷达。它们收到信息后马上做出直接反应,奔跑自由,来去如风,对于狩猎环境而言,现在的猎物分布和未来的猎物分部之间的过度就在一瞬间。我们对狩猎环境信息收集得到的都是过时的信息,等我们所谓的战略研讨、排兵布阵结束,猎物们早已消失的无所踪影。

同样,企业内部环境的自由化动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的三大核心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也越来越不可确定。企业内部有限的选择空间、有限的控制措施面对外部环境的选择多样化,让企业的资源不再那么容易受控制,资源已经像水一样会随意流动。比如财务资源受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一项满怀期望的投资一不留神就变成一文不值的垃圾,闹得董事长哭着要上吊。又如许多职员,特别是高级职员每天看上去都与企业同床共枕,似乎忠心耿耿能够到白头携老,但网络、报纸、猎头公司、中介机构等提供的强大诱惑让每个职员实际上都和企业同床异梦,红杏出墙。再如社会的传播手段十分丰富,员工的个性越来越强,靠着墙头标语、会议口号加朗诵比赛这样十分苍白的企业文化塑造手段在社会传媒帝国面前简直羞于见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引导员工的思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管理措施会逐渐完善,对外部信息的收集能力也可能随之增强。但是高层管理者要对每一条信息都做出反应则是不可能的。实质上,企业的有效控制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同等比例地散失。内部资源突现的自由性动态性越来越高。

所以说企业的环境不论从内部还是从外部,都向高度的自由化动态化方向演进。这种变化在时尚、证券、股市、期货行业非常明显,在其它行业也越来越突出。如果从企业的情境特征来看,时尚行业不应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服装、首饰、娱乐行业,或广义的服务、汽车、家居等行业,它应扩大到所有的行业。以前有人说制造业是服务业,现在要说未来通行的规则是:制造业也是时尚业。北欧养殖场上的鸡蛋都已经成为时尚的消费品。未来在哪里?是在十年以后?五年以后?还是一年以后?不,下一秒就是未来!现在就是未来!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过度就在一瞬间。

时尚趋势瞬息万变,文化、心理、价值观、事件影响力、对新元素的追逐节奏等等这些情境因素都是动感的、自由的、不能用数据量化的,能够与情境变化保持同一节奏才是可行的企业生存之道。在时尚行业,对变化充满神经质的敏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神经质的敏感不仅仅是指公司职员应具备的特质,而是指设计、生产、营销各个环节都应该具备的特质,这要求企业的战略、组织、资源配置也要有足够的自由性和动态性去适应变化,

自欺自恋的变革圈圈舞

如果你对着位酒鬼说他喝醉了,他肯定边口吐泡沫边说“我没醉”,不过你放心他绝对不会拎起酒瓶砸你的头。可是企业界的经理老爷们就没有这么便宜你,你如果对你的上头说他没有变革意识,他立马就把你当鱿鱼炒了吃。不管大小老板,大小经理都是以变革家自居,这件时尚的衣服穿在谁身上都合适,是现在经理人最时髦的修饰手法,哪能容你质疑。

其实这些变革家们多年来的方法都是如出一辙。面对变化的环境,众多的企业经理是如何应对变化的呢?毫无疑问加强控制力是最普遍的选择,这不论从企业的客观需要的口号来看,还是从经理人的思维本能来说,都会这样做,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现在的管理系统的出发点。封闭的平衡系统的经济学为企业管理策略提供基础,是现代传统管理思想的基础。其诞生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和制造经济,理论奠定基础是牛顿力学数学。

老牛(牛顿)的力学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之大,你是难以估量的,如果按在企业界影响力广泛性排名,老爱(爱因斯坦)肯定自甘其后。老牛所描述的宇宙是一个所有事物都是依据规律而发生,是一个细致而严密的系统,他带来的结构化思维方式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空间和工作形态。人在环境变化中能够给他信心的唯一方式是通过结构增强对变化因素的控制力,由此而来的控制论占据了管理学思维的主流。希腊字kubernetes是舵手的意思,而英文governer(管理人)是这个希腊字的延伸。现代企业管理系统、组织结构体系都是这种结构化思维方式下的产物。所谓的变革,数十年来没有本质的进步,都是通过一个结构化的管理平台另一个结构化平台转移,以求取得企业有形控制力的增长和衍生。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这些变革方式只是时髦的口号,最终都全往结构的圈圈里装,变革家就是控制家,变革只是个修辞手法,在常规情形下等同于紧跟“领导”后面的“冒号”,属于修饰词,没有实际含义,特殊情形下则等同于谎言。

环境的主流变化是以非秩序非线性的方式进行,以提高控制力的方式去面对深度自由的情境变化,充其量只能是算做在跳自欺自恋的圈圈舞,实际上只做原地运动。只有提高自己的变化力去适应新环境才是唯一具有可持续性生命力的方式。小时候学了牛顿的匀速运动后趾高气扬地和家里的司机讨论车行的距离预测,司机听了我的话后嘟出一句:“怪不得现在大学生越来越低能,工作都找不到,原来在学校里教的都是这些白痴东西。” 结构是最小可见的,混沌性自由变化是最大可见。在特定的条件下分解一两类最小可见的结构规律来解释解释是一回事,在整体的自由变化情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绝对是另一回事。企业现在面临的生存环境绝对是非秩序非线性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最小可见的事物上纠缠不休得出一个定理,以此来满足自以为是的成就感,所以设计了现在的管理体系,时时预测、事事控制。彩票机前一群做梦都想发财的人围着头昏眼花彩票号码,在预测发财曲线规律。写字楼里一群白领在计划书上大书特书“全国十二亿人,每人每年十双袜子,几百亿的市场容量,投资袜子生产项目肯定大发。”这些都是被结构化的可爱蠢人愚人。

这类结构化的控制性思维不仅使企业的变革力量越来越弱,而且他在控制对象限制对象的同时,也控制和限制也自己的进化发展

篇2:集团战略中组织体系整合

集团公司平台的搭建并非公司高层头脑发热的结果,正如一个“王国”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进而成为“帝国”的时候,原先的组织结构因不能负重必须做一个变革,相应的也会做一些制度的调整和安排,这一点熟悉刘邦由汉王进而皇帝这一历史事件的人很容易就能想明白。可以说,任何一个机构、组织的发展都会遇到这样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从而导致败亡的例子也不再少数(刘邦的对手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不沿袭秦的郡县制而要沽名回到六国的状态)。

集团公司组织体系整合的决定因素

单体公司的组织结构设计的决定因素,大家应该很清楚,主要是:战略、业务流程、信息技术、市场环境、行业环境等。但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的设置应该是全局一盘棋,因此,在集团公司组织体系的整合时需要考虑的还包括“管控的需要”。换言之,这是单体公司和集团公司组织体系整合中最大的不同点,也因此几乎是最重要的一点。

一、战略

战略的调整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不言自明,1962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钱德勒发表了《战略与结构》一书,提出了“战略决定结构,结构追随战略”的观点。企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不同的经营规模因而也有着不同的结构。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类型、规模、组织结构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起始阶段:企业往往是一些单一的生产厂家或销售者,执行某个单一的职能。这时常见的是直线型的简单结构,其特点是业主直接控制各雇员,并可根据情况随时改变经营策略,结构的变动也很简单。

第二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各单位间的协调及专业化要求的提高,具有分工协调和技术管理作用的职能组织结构便应运而生。它适用于那些环境稳定、产品和服务单一集中的企业。

第三阶段:企业发展为垂直一体化和相关多元化。此时的企业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多种经营体,组织结构呈半自治状态。在这种结构中,各经营体是一种半独立的分支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这种半独立的分支机构又可分为事业部型、区域型等多种形态。

第四阶段:企业发展表现为多元化,特别是非相关多元化。此时企业往往采取独立经营体与职能部门共存的结构或集团型组织结构。

二、业务流程

海尔组织结构调整的演进,到今天为止总共经历了4个阶段,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本部制(超事业部制)、市场链式结构。目前采用的是市场链式结构。

(一)直线职能制

第一个阶段,从张瑞敏接手海尔开始,即1985—1994年这个时期的整个组织结构,就是一个直线职能制结构。直线职能制是一种传统的集权式的适用于中小规模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其优点为:1、按职能划分部门,能够使员工的职责明确;2、在行政上强调指挥的统一化,实现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调配各种资源;3、便于决策者的管理指示迅速的传达,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事业部制

随着海尔的销售额突破10个亿,这个时候需要进行事业部制的改革。海尔集团从94年到97年期间用的是事业部制,上面是集团总裁,第一层级是集团的投资决策中心,再一个层级是利润中心(事业部),再下面就是成本中心,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制造公司、制造厂。后面我们会看到海尔实行事业部制以后,集团主要是一个资本运营和战略决策中心,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成系统,是利润中心,事业部下面的企业是成本中心。

海尔集团采用事业部制以后,整个企业的活力明显增强,下面的事业部决策权从利润中心明显的扩起来,所以整个集团在这个时代又是中国企业迅速发展的时代,所以他的销售额增长非常快,企业扩张也非常快。

97年的时候,当时的组织机构从集团角度来看是分权的,扁平型的,但对于各事业部而言,则仍是集权式组织机构即直线职能型,这就暴露出诸多问题。以冰箱事业部为例:

因为冰箱事业部是利润中心,当时海尔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主体是冰箱,下面的成本中心有餐饮、小家电、冰箱分部。冰箱是最大的主营业务。冰箱事业部部长同时担任着三个小成本中心的业务,当时冰箱事业部部长是非常累的。在这个基础上,海尔就想搞事业本部制。因为在当时的中国,还很少有企业集团做本部制。

(三)本部制(超事业部制)

1997年开始海尔对组织机构进行了重新的调整(本部制)集团变成了投资决策中心。集团下面由本部一级利润中心,本部下面是事业部二级利润中心,事业部下面工厂叫成本中心,在本部制的基础上,海尔集团成立了两级利润中心,一级成本中心。

在两级利润中心里面,本部是很重要的协调部门,重要的利润职能在二级利润中心里面,但是集团对本部的考核是利润的考核。

时间关系我就不给大家详细讲了,但是我需要给大家强调一点:在这个时候的本部制,在这种条件下,海尔的销售成为独立的法人。所以人们有时候往往攻击海尔说他整个营业额里面有一部分是虚的。我给大家解释一下,海尔的制造是独立法人,销售是独立法人,制造造出来产品以后卖给销售。他说世界各国的大企业都是这么经营的。所以说我在这一点上给大家简单的解释一下。

海尔本部制的两个特点:

1、纵向派出制:财务管理人员都是由本部往下派的,你是事业部、制造工厂,财务人员都是由上往下派下来的,是对整个集团负责。通过财务上有效的控制,下面的事业部以及制造工厂。

2、横向派出制:当一个小的产业还没有做起来的时候,比如小家电,我的其他的职能有冰箱事业部在干,这时候的管理经营公司都不是很强,我派一个强的带着你,等你发展起来我再让你自己独立经营。这是本部制在海尔身上体现的两个特点。我们看实行本部制以后海尔的销售收入有了大的提高,海尔随着销售额的不断增加,产品的多元化不断发展,这是整个的本部制调整过程。

本部制的优点在于:

1、本部由“集权”的直线职能型转变为“相对分权”的扁平型,相对缩小了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幅度。

2、形成两级利润中心,职能部门职责更清晰。

3、营销部成为独立的法人,直接收购冰箱、电工本部的产品并接受本部的管理,使得企业更加贴近市场,信息沟通更加顺畅,企业反应突变力更强。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