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书心得名著书评(精选7篇)
“傻猹”投稿了7篇《白鹿原》读书心得名著书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白鹿原》读书心得名著书评,希望大家喜欢!
篇1:白鹿原读书心得
重温一遍后觉得写得太好了
喜欢这本书,真的是写的非常的好。
大学里的时候看过,但当时看得很草率很匆忙,对书整体感觉一般。后面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上映后看电影,觉得电影没有拍出书里的感觉。
这次重新再读,是因为想要在三月底去看陕西人艺版的《白鹿原》话剧,所以重温了一遍书。重温这边是真的认真逐字逐句的看的,然后品味出了之前看的时候没有看到的细节和感觉。
书的前半部分我是一直在感慨,感慨的是以前的那种生活和世道。书的后半段,从仙草的去世开始,我就进入到一种心痛的状态,对各种人和事,看着看着书就落泪。看着看着白灵的死去,鹿兆海的死去,哭的都快不能自已了。
黑娃的悲剧是注定的。鹿子霖的下场也是他活该。但是,白孝文,哎,原先心善的人在经历一些世事变迁以后,往往会变得比恶人更恶。
篇2:关于白鹿原读书心得
《白鹿原》描写了从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国共合作,国共分裂,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变迁。从一个纵向的视角,凝视那些步履匆匆的小人物,重现他们的生活轨迹;从那些小人物生活轨迹中瞥见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各种冲突,反思百年历史,反思民族命运。
一种崭新的革命思想从涓涓细流汇集成江海中的滚滚巨浪是何等不易、是何等反复无常、是需要付出何等沉痛代价,人的生命是何等脆弱又是何等坚强!有的人扼制住命运的喉咙,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有的人随波逐流,被悠悠河水淹没。在由小农思想和传统文化深深扎根的白鹿原上,白嘉轩以他直面现实、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和各种真实的性情,展示给我们一个生动的灵魂。
书中对人生、民族、社会的经历、感悟是不同角度的,带给我的不止是太多太多的思考,还能找到对生命的思索,对人生态度的指引。
白鹿原读书心得6
读了《白鹿原》后,对于难料的世事,叵测的人心会有不一样的认知。我无法从自身的角度去解读我所知晓的过往,于是陷入困顿中。
是我们太过于卑贱,还是这方土地太过于骄横?我们残杀同胞时没有丝毫的不忍,而驾驭这方土地的.人都被奉之于神灵。亦或者,我们自千百年来都灌输着等级的观念。我们习惯了仰视高阶层者,献上阿谀;俯视低阶层者,给予怜悯。俯仰之间,便有人苦心积虑逃脱自己的阶层攀向更高的阶层。而在这攀爬的过程中,各种手段无不用其极。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我困惑于此。比之战争中残酷血腥,我更忌惮于人内心阴险狡诈的一面,也总是不解,人的内心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才能如此。
千百年来,有多少“鹿”被假指成了“马”,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命丧黄泉?党同伐异。非己若者,其心必异,必杀之。在党伐中,又有多少人依附于某个派系,渴望搭上穿越阶层的直通车。有人跟对了,功成名就;有人跟错了,其结果可想而知。哎,中国这个内耗无比强大的民族!生气!
可怜了那些鹿,莫名的背上了杀人的罪名。很佩服胡适写出《容忍与自由》。
于是,我常常感恩,感恩生活于这个年代,生活于这个至少屁民可以选择不参与政治争斗,还可以靠双手自食其力的年代。假若在那些动荡的年代,我是否也会被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游街被示众,然后从这世上抹去,亦或者与自己至亲至近的人划清界限,还要亲自动手义正视听。从前,听到很多人移民,我都是不耻的。如今,却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方式,只要他自己觉得这样舒适,而又没有妨碍别人,就好。
写了许多,却不知道自己想要说些什么。无力的吐槽~~
我向往美好的生活,我相信生活越来越好!
篇3:白鹿原读书心得
由于《白鹿原》这部电影,我才去看《白鹿原》这本书,因而知道了作者是陈忠实老先生,就如同因为看了《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我便知道了有严歌岑这位文学巨匠。
一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由清末民初到建国初期,在关中平原的“白鹿村”,一个白鹿两姓祖孙三代的恩恩怨怨,纷纷扰扰。其中几次大的事件无不摧残在着关中大地,考验着原上人民对生的强烈欲望,对活的莫大追求。传说的二伏天降流火,闹交农,饥馑,瘟疫,似狂风暴雨,似豺狼虎豹,冲刷着,啃食着关中每一寸土地,每一口人,接着又恢复了,还是回归到以前怎么过,现在就怎么过的光景。但人们多了忧愁,多了汗水,多了失去亲人的那种悲痛。50年后,新中国成立了,但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
小说前面大致的说了文中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这极大引起了我接着往下读的欲望,我想这就是作为一本成功、可读性高的小说应该具备的条件,先不谈文中内容,结构以及要表达的思想,因为没看之前,这些都是屁话。就谈开头,没引人入胜这个功底,对小说而言,真不能勾起读者的续读欲望。
白嘉轩是一个勇于正大光明的做事,几乎不暗地里做事。针对田小娥被杀,批评了鹿三不应该暗地把田小娥给杀死了,要像我一样正大光明。自己也承认暗地做的事就是那一次,因为鹿子霖的那块劣地白鹿显灵,用自己的好地换了鹿子霖的劣地,迁了祖坟,祈祷六娶六丧的悲情不在上演。田小娥,就是一悲剧人物,生错了时代,其实她一点也不浪荡,没法为了生活,和几个男人周旋,结果悲惨收场。鹿子霖一个急功近利之人,脸面薄,在官场也是此起彼伏,最后也是悲惨收场。白孝文也一脸面薄,为了挽回脸面,翻身之后买回了之前被子霖买去的宅子,拾回面子。由于田小娥,他吸食白面,最终穷困潦倒,逐出白家,在三叔鹿三的劝诫下,重获新生,获得白父的原谅。黑娃鹿兆谦,个人感觉,变化最大,从一胆小怕事到彪悍勇猛,从一农民到土匪,最后成为一知书达礼的好人,但最后还是因为认定为反革命份子被枪毙而悲剧收场。白灵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一个人,不为其父思想而所动,典型的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在抓内奸抓特务运动中被误认特务处以活埋而悲剧收场。鹿兆海一对爱情执着的人,非灵不娶,但由于国党身份,草草收场,却没如愿以偿,最后在围剿红军中战死。鹿兆鹏一趁火打劫,用武汉话说:“就是他捡了篓子。”夺走了兄弟的喜爱之人,因为他的共党身份而成就了他的爱情。相对于白嘉轩的第七个妻子吴仙草而言,这些人的死,作者的描写极具震撼力,惊心动魄,而吴仙草死的那么普通,那么镇静。前段时间网上还把《活着》跟《白鹿原》对比起来了,的确大致上都是悲惨收场,物是人非。
白鹿两家,恩怨纷争不时上演,你让我下不了台,我也要让你下不了台。国共两党,那时共党还未正名,是一个还未被百姓所拥戴的地下党。国党却屡次剥削老百姓,失人心,慢慢地共党就得到了人心,队伍壮大起来。
一副农村老百姓的生活画卷,一副白鹿村兴衰的历史长卷跃然纸上,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众多无奈,感受着那段两党纷争的“窝里斗”历史,让人意味深长。
读罢,有种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写下这篇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读后感。模仿高晓松写的《如丧》,我们终于读得可以写写读后感了。(我们终于老的可以谈谈未来)
后记:因为这本书,让我对茅盾文学奖有了一些了解,茅盾文学奖是对长篇小说而言的,这本书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本书甚至一度畅销,出现了一时“洛阳纸贵”的盛况,所以推荐大家也看看。
老朱说我写这篇读后感是炫耀,炫耀我读过这部小说,怎么说了?顿时觉得我挺悲哀的,我的炫耀资本已经低的我读过《白鹿原》,读过一本书就是我炫耀的资本。也的确啊!我腰缠没万贯,只是荷包里憋屈着一个并不饱满的皮夹子,床上也没美女陪睡,左抱友拥。手腕上也没价值几万的手表,就连几十块的表也是我多年的愿望,但从未实现。没有有钱的干妈替我扫货,没有有权的干爹挡风遮雨,吃的不香喝的不辣,穿的是布戴的是眼镜,我拿什么炫耀,一本书就可以让我炫耀,我该是多么的潇洒啊!多么的悲哀!那就让我好好地炫耀下,我读过余华的《活着》、薄伽丘的《十日谈》、陈忠实的《白鹿原》、孟非的《非说不可》,,正在读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压根不值得一提随便翻翻没坚持看完的书,课外书籍的数量屈指可数,四大名著都不在其列,这才是我觉得是自己的最大悲哀。二十多年过去了,完全没怎么看书,完整看过的课外书籍就这些,所以顿时觉得初中和高中都浪费了。一则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好感,主题是一个女生炫书,把她家的众多藏书发在微博上,不是骂声,而是赞叹。
场景一
老师:“同学们,今天的家庭作业是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甲:“老师,你这不好吧!读了一本书,自己知道就好了,读后感有什么可写的,就不炫耀了吧!”
老师:“好吧!既然你这么认为就不写了吧,然后回去问问你爸妈该写吗?”
学生乙:“这还不简单,回家电脑一查不就都OK了。
学生丙:“挺好的,多年以后依然记得我读罢此书的感受,了然于心。
(特别想说学生乙就是当年的我,因为确实没看什么书。)
场景二
某作家协会:“你们再不能写读后感了,因为接到“国家低调局再低调办公室”的指令,读后感存在炫耀,太过于高调。当局一致决定,取消这种文体。
作家A:“太坑爹了,那我的作品怎么让人记住,让人感受常在,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作家B:“看样子我们要紧跟莫言脚步,向魔幻现实主义靠拢,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C:“莫言是由于买房买不起不幸福,那我们可真不幸福,我们看不到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不能写自己对他人作品的感受。
于是读后感这种文体被杜绝了,元芳,针对读后感销声匿迹一事,你怎么看?
>>>下一页更多关于“读白鹿原心得范文”
篇4:白鹿原读书心得
《白鹿原》这本书,它以陕西白鹿原这个大村庄为背景,描写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长长的一本书,揭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有时会遇到很多坎坷和艰辛,有时甚至会有生命的危险,但他总能度过难关,挺直腰杆,坦坦荡荡,半夜不怕鬼敲门的活着,做一个心怀鬼胎的人,他也能衣食无忧的活着,他也能度过一些难关,但他的心始终是颤颤抖抖的,每走一步,他都要向后望望,是不是有鬼要敲打他的头。
书中的白嘉轩,他就是那个善的代表,在他当族长的那些年,他始终举着正义的利剑,就是他的儿子违反了族规,他也向儿子举起正义的鞭子,在闹饥荒的年代,为了村民,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向土匪借粮……
他从头到尾都是白鹿原村民心中一颗不倒的大树,正如文中鹿兆鹏所说,每次回家,只要能在村头看见他,我觉得我心中的那棵大树没有倒,村民们是安全的。
文中的鹿子霖,他就是那个邪恶的代表,在他当乡约的那些年中,贪钱、贪粮、侮辱妇女、嫁祸于人……
不过他最后失忆了,到了一个无知的世界,这是梁老师给他选择的的归宿,如果他不失忆,他将如何面对原中的父老啊。
再看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也有这样的因果啊,一天,我和妈妈在街上散步,当一辆110警车经过时,走在我们前面的两个西装革履的男青年,突然脱掉西装,发疯一样狂奔,警察叔叔感到不妙,猛追上去,抓住那两个人,经查,那还真是网上追捕多年的逃犯,其实,110警察只是正常的巡逻,是那两个逃犯做贼心虚。
我们小区有一位王奶奶,她为人热心肠,别人有什么事情找她帮忙,她都不会拒绝。有一次,王奶奶的儿子出了非常严重的车祸,急需要很多的钱做手术,不然,就有生命危险,而肇事司机逃逸了,小区的人们听说后,就自主办了一个募捐活动来帮助王奶奶。
让我们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吧,他强让他强,真心明月照。他横让他横,邪恶终有报。
篇5:白鹿原读书心得
由于《白鹿原》这部电影,我才去看《白鹿原》这本书,因而知道了作者是陈忠实老先生,就如同因为看了《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我便知道了有严歌岑这位文学巨匠。
一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由清末民初到建国初期,在关中平原的白鹿村,一个白鹿两姓祖孙三代的恩恩怨怨,纷纷扰扰。其中几次大的事件无不摧残在着关中大地,考验着原上人民对生的强烈欲望,对活的莫大追求。传说的二伏天降流火,闹交农,饥馑,瘟疫,似狂风暴雨,似豺狼虎豹,冲刷着,啃食着关中每一寸土地,每一口人,接着又恢复了,还是回归到以前怎么过,现在就怎么过的光景。但人们多了忧愁,多了汗水,多了失去亲人的那种悲痛。50年后,新中国成立了,但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
小说前面大致的说了文中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这极大引起了我接着往下读的欲望,我想这就是作为一本成功、可读性高的小说应该具备的条件,先不谈文中内容,结构以及要表达的思想,因为没看之前,这些都是屁话。就谈开头,没引人入胜这个功底,对小说而言,真不能勾起读者的续读欲望。
白嘉轩是一个勇于正大光明的做事,几乎不暗地里做事。针对田小娥被杀,批评了鹿三不应该暗地把田小娥给杀死了,要像我一样正大光明。自己也承认暗地做的事就是那一次,因为鹿子霖的那块劣地白鹿显灵,用自己的好地换了鹿子霖的劣地,迁了祖坟,祈祷六娶六丧的悲情不在上演。田小娥,就是一悲剧人物,生错了时代,其实她一点也不浪荡,没法为了生活,和几个男人周旋,结果悲惨收场。鹿子霖一个急功近利之人,脸面薄,在官场也是此起彼伏,最后也是悲惨收场。白孝文也一脸面薄,为了挽回脸面,翻身之后买回了之前被子霖买去的宅子,拾回面子。由于田小娥,他吸食白面,最终穷困潦倒,逐出白家,在三叔鹿三的劝诫下,重获新生,获得白父的原谅。黑娃鹿兆谦,个人感觉,变化最大,从一胆小怕事到彪悍勇猛,从一农民到土匪,最后成为一知书达礼的好人,但最后还是因为认定为反革命份子被枪毙而悲剧收场。白灵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一个人,不为其父思想而所动,典型的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在抓内奸抓特务运动中被误认特务处以活埋而悲剧收场。鹿兆海一对爱情执着的人,非灵不娶,但由于国党身份,草草收场,却没如愿以偿,最后在围剿红军中战死。鹿兆鹏一趁火打劫,用武汉话说:就是他捡了篓子。夺走了兄弟的喜爱之人,因为他的共党身份而成就了他的爱情。相对于白嘉轩的第七个妻子吴仙草而言,这些人的死,作者的描写极具震撼力,惊心动魄,而吴仙草死的那么普通,那么镇静。前段时间网上还把《活着》跟《白鹿原》对比起来了,的确大致上都是悲惨收场,物是人非。
白鹿两家,恩怨纷争不时上演,你让我下不了台,我也要让你下不了台。国共两党,那时共党还未正名,是一个还未被百姓所拥戴的地下党。国党却屡次剥削老百姓,失人心,慢慢地共党就得到了人心,队伍壮大起来。
一副农村老百姓的生活画卷,一副白鹿村兴衰的历史长卷跃然纸上,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众多无奈,感受着那段两党纷争的窝里斗历史,让人意味深长。
读罢,有种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写下这篇第一次正儿八经的读后感。模仿高晓松写的《如丧》,我们终于读得可以写写读后感了。(我们终于老的可以谈谈未来)
后记:因为这本书,让我对茅盾文学奖有了一些了解,茅盾文学奖是对长篇小说而言的,这本书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本书甚至一度畅销,出现了一时洛阳纸贵的盛况,所以推荐大家也看看。
老朱说我写这篇读后感是炫耀,炫耀我读过这部小说,怎么说了?顿时觉得我挺悲哀的,我的炫耀资本已经低的我读过《白鹿原》,读过一本书就是我炫耀的资本。也的确啊!我腰缠没万贯,只是荷包里憋屈着一个并不饱满的皮夹子,床上也没美女陪睡,左抱友拥。手腕上也没价值几万的手表,就连几十块的表也是我多年的愿望,但从未实现。没有有钱的干妈替我扫货,没有有权的干爹挡风遮雨,吃的不香喝的不辣,穿的是布戴的是眼镜,我拿什么炫耀,一本书就可以让我炫耀,我该是多么的潇洒啊!多么的悲哀!那就让我好好地炫耀下,我读过余华的《活着》、薄伽丘的《十日谈》、陈忠实的《白鹿原》、孟非的《非说不可》,,正在读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压根不值得一提随便翻翻没坚持看完的书,课外书籍的数量屈指可数,四大名著都不在其列,这才是我觉得是自己的最大悲哀。二十多年过去了,完全没怎么看书,完整看过的课外书籍就这些,所以顿时觉得初中和高中都浪费了。一则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好感,主题是一个女生炫书,把她家的众多藏书发在微博上,不是骂声,而是赞叹。
篇6:白鹿原读书心得
对很多人来说,历史只是年代和事件名称的罗列,但对老百姓,没有什么历史,只有切切实实的日子。《白鹿原》讲述的是白鹿村当地四代人的生活变迁,从清末到民国,从抗日到内战,再到建立新中国。
那个背景下老百姓如何过日子?陈忠实用小说还原了。
铮铮硬汉,道义之典范-白嘉轩
一个人撑着一道原,一辈子都“挺直了腰杆儿”做事。从创办白鹿村的启蒙学堂到策划交农事件;从惩治田小娥、白孝文(自己的儿子)再到和违背祖训的白灵(怜爱的女儿)断绝父女关系,无一不体现他对“制度”的恪守,对“保守”的维护。无疑他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忠实的拥护者,也是坚定的执行者。从而,封建社会的一道原具象为一个人。
高风亮节,圣人之儒雅-朱先生
淡泊名利,一身布衣,青衫青裤青袍黑鞋布袜,从头到脚不见一根洋线一缕丝绸。死去不需要任何仪式(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向亲友报丧,不接待任何吊孝者,不用砖箍墓);洁身自好,朱先生对南方讲学时有人把他带去烟花楼,他不齿地说:“君子慎独。此乃学人修身之基本。表里不一,岂能正人正世!”;目光长远,发起禁烟运动,为共产党员鹿兆鹏提供避难场所、编制《乡约》《县志》;正义凛然,心系黎民苍生。心怀祖国(在战争时期亲赴战场),虽然后期被阻止,但依然可见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
阴险狡诈,道德之败类-鹿子霖
为了报复白嘉轩,去唆使田小娥构陷白孝文,在目的达到之际又不愿被人看穿,于是乎表演出无奈买地的“好人”,又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替走投无路、猪狗不如的白孝文“求”职位,可见此人的阴险狡诈。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通共”的“忠臣”,表现出对自己通共党的儿子的“憎恶与痛惜”。满口仁义道德,满腹卑鄙无耻,堪称当今社会之败类。
任性无知,封建之迂腐-田小娥
一个被亲情抛弃的女子(父母将貌美如花的她嫁给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作二房);一个不被封建社会原谅的女子(和黑娃的正常相恋却不被村民接受);一个反抗封建却没有“正确”打开方式的女子(通奸鹿子霖、构陷白孝文);一个死于非命不被尊重的灵魂(被人杀害,后人唾骂)。传统道德的男尊女卑让她遭到了无尽的迫害,她是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结局的代表者,也是被封建捆绑的受害者。
其实,本书中最令我钦佩的是白灵,她没有被封建束缚,打破传统思想奔赴战场,向往自由恋爱,坚守共产党员的信仰。
在那个时代成为党员需要勇气和毅力,身为一名女党员的她又该需要怎样的坚韧与意志啊!读完《白鹿原》我更加憧憬成为共产党员,生活在现代生活的我感恩祖国带给我的一切美好,感谢共产党曾经艰苦的付出,感谢公司对我的培养,感谢身边那位优秀共产党员对我的影响。峥嵘岁月,我必将怀着赤胆忠心报答祖国,报答现在拥有的一切
篇7:关于白鹿原读书心得
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长时间没好好坐下来耐心地看完一部小说了,尤其是这样的鸿篇巨著,厚度甚至超越了我们的新华字典。不清楚为什么,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耐心却越来越少。但这部小说却被我破例细细地逐字逐句读过了。
白鹿原这本书讲的就是从晚清到建国初期,两个家族的兴衰史。套着时代变迁的背景下,总会给人一种史诗般的沧桑感。小说讲述的是生活在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大家族之间的悲欢离合。由于两个家族的治家格言不同,导致两个家族走向了两个不同的结果。两个家族同属一个族系,又是原上两个势力强大,纷争抗衡的两个个体。两个家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是密不可分。故事跌宕起伏,其中心方法就是“风水轮流转”,到小说尾部,才有一句关于祖坟的伏笔,就是说这好地界归谁,谁就是原上的主宰。
贯穿文中有一只白鹿,它是白鹿原的魂,它操纵白鹿原各家的兴衰。还有一个先知,是他来发射各种神秘的预测,书中对此人的描写有点近似于神。只可惜在中国的土地上,作为神活着总是压力太大,最后还是死无全尸。
白鹿两家既针锋相对,又互有彼此:既有政治路线的对立,又有儿女亲家的融合。
合上书本,轻轻闭上眼睛,脑子里慢慢飞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画面,古老的关中平原,苍劲的八百里秦川,黝黑结实的陕北汉子,一幕幕故事镜头般在脑子里变换,就像一部电视剧前面飞快切换的剧情镜头,清晰而凌乱,被陈忠实细密而宏大的语言编织出来的无穷意象像白鹿原上的鹅毛大雪般不停翻滚。
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道路,每个人的悲欢,每个人的命运,像一张巨大的网般复杂,又像落雪后的原坡一样直观而简单,正如红楼里那首“飞鸟乱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然而,结束就是结束么?白嘉轩还是继续背着他的锅盖捱守残年,白鹿村的生息繁衍依然如千百年来一样新旧更替,共产党的“风搅雪”继续在中华大地上激荡,冤假错案依然层出不穷,该出生的人还在出生,该死去的人还在相继死去,有人彪炳青史,有人遗臭百年,春风得意的叛徒依然逍遥无度,朝不保夕的逃亡者还在遥遥无期地盼着真正的晴天早日到来……
掩卷之余,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没人把这部书改编成剧本,拍成电视剧?但真拍了不知道会被当局和谐掉多少文字的真实和历史的遗恨,或许,还是不拍的好。
小说的中心人物,毫无疑问是白嘉轩,但其他诸如鹿子霖、鹿三等也决不是一般的配角,而他们的命运却成了白嘉轩的配角,其余诸如白家和鹿家的小辈,个个饱满动人,演绎着自身与众不同的人生悲欢。最光芒四射的当属朱先生,这位关中大儒饱学之士,充满传奇色彩,犹如神人降世,冷眼斜睨着白鹿原上发生的一切,阳光也好,雨雪也罢,该经历的总要经历,无可回避,也无需回避,当一切降临,用身体挡住便是。
整个白鹿原上,骨头最硬的也许就是白嘉轩和朱先生了,书中却给这两个人安排了一个不易觉察的共同点:“本钱”非比常物,而“本钱”大的男人都是有血性的硬汉子。或许也这是因为这一点,才让两个精神境界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的人有着极其相似的生活准则: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所以两个人从不同角度都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一个是德高望重的族长,一个是朝野钦佩的硕儒,文化水平相差悬殊,却同样的深明大义,把原则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同样的对着凭着良心做事,面对任何人都可以问心无愧,让自己的一生都可以放在太阳底下晾晒,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但凡自己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就不怕任何人评说,因为,世人自有公论。
反观当下,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且不说个人,哪一个组织能说自身没有见不得光的内容?小到家庭,大到家国政党,有谁不在努力掩饰甚至埋藏自己阴暗的过去和内心?中国有句古话“家丑不可外扬”,其实何止是不可“外扬”呢?就连内部也能少一个人知道就多对一个人隐瞒吧。
既是自己做下的事和自己存在的问题,却还害怕别人评说,以至于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压制别人评说,这便是心虚的典型表现,而胸襟坦荡的人是不会心虚的。古人还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而有些人却忘得一干二净了,专干写防民之口的勾当。古人又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然还能煮粥,而这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有些人却忘得更干净,在他们眼中,水是最柔弱的一种物质而已,自己铸个什么模子,水就能变成什么形状,自己挖个到哪的沟渠,就能把水引到哪里去,可他们却忘了黄河屡改故道的先例了。总有一天,无穷的“围追堵截”会让黄河再次泛滥的,我们等待着。
不敢面对自己的人,是可耻的!
朱先生死后,他的葬礼也成了原上人长久以来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不蒙蒙脸纸,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用砖箍墓……他不喜欢那张蒙脸纸蒙住他死后的目光和心思,传说圣人和凡人其实也就是一张蒙脸纸的差距,那张纸蒙住了凡人的眼睛,朱先生自然不是凡人,所以他用不着蒙脸纸,他要直面青天。葬礼上,他“最好的学生”土匪黑娃给他题了这么一副沉重有力的挽联: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其实,我们的要求没那么高。有错没关系,但别掩饰:
不怕平生有愧事,只怕不敢对青天!